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在长尾产品的普及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好的,没问题。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在长尾产品的普及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简单来说,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就是长尾产品的**“生命线”**。没有它们,绝大多数长尾产品可能就永远“石沉大海”了。
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我们先快速过一下什么是“长尾产品”,然后再看社交分享是怎么帮它们的。
先说说啥是“长尾产品”?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家附近有一家实体书店。
- 书店的货架是有限的,老板肯定会把最畅销、最多人买的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比如当年最火的小说、名人传记等等。这些就是**“头部产品”**。
- 但还有很多书,可能写得也很好,但比较小众,比如一本讲中世纪欧洲盔甲研究的书,或者一本关于某个非洲小部落的诗集。书店空间有限,根本不会进这些货。
现在,我们把书店换成亚马逊或者当当这样的网上书城。
- 它们的“货架”几乎是无限的。除了那些畅销书,上面提到的盔甲研究、部落诗集也都能找到地方卖。这些受众小、需求不集中、但种类繁多的商品,就是所谓的**“长尾产品”**。
它们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跟在畅销书(头部)的后面。单个产品销量很低,但把它们全部加起来,市场规模会非常惊人。
那么,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于那些头部产品(比如iPhone、可口可乐),厂家会砸重金在电视、地铁、APP开屏上打广告,让你想不知道都难。但“长尾产品”的生产者(可能就是个独立开发者、一个小众乐队、一个手工艺人)根本没这个预算。
这时候,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就成了它们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营销武器。具体来说,扮演了下面几个关键角色:
1. 茫茫信息海洋中的“发现者”和“导航员”
- 问题:亚马逊上有几百万本书,你怎么找到那本你可能感兴趣的冷门科幻小说?
- 角色:社交分享和口碑就是你的“导航员”。你不会自己去大海捞针,但你可能会在某个科幻迷的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说:“最近发现一本叫《XX》的书,设定太牛了!” 或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回答推荐了它。
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分享,就像一个个小灯塔,让那些隐藏在“长尾”深处的好东西,有机会被需要它的人发现。
2. 建立信任的“背书人”
- 问题:看到一个你从没听过的牌子出的耳机,或者一个独立游戏,你敢直接下单吗?多半会犹豫,怕“踩雷”。
- 角色:口碑传播就是最好的“人格担保”。如果是你信任的好朋友在朋友圈推荐说:“这个独立游戏《XX》才30块钱,我玩了50个小时了,太值了!” 你的信任感会立刻飙升。
朋友的推荐、网友的好评,都在帮你降低尝试新事物的决策风险。它告诉你:“放心,我已经帮你试过了,这东西不错。”
3. 连接同好的“圈子制造机”
- 问题:你喜欢玩小众的战棋游戏,或者痴迷于做手工皮具,怎么找到“组织”?
- 角色:社交网络(比如豆瓣小组、B站、小红书、知乎圈子)天生就是用来连接同好的。在这些圈子里,长尾产品的讨论和推荐会变得非常高效和精准。
一个手工皮具爱好者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用某个小众品牌的工具做出的漂亮钱包,很快就会吸引其他同好来问:“这个削边器是哪家的?真好用!” 这种在特定圈子里的口碑发酵,能让一个长尾产品在它的核心用户群里快速普及,形成一个稳固的基本盘。
4. 成本极低的“放大器”
- 问题:一个独立开发者做了一款App,没钱做推广怎么办?
- 角色:社交分享是天然的、接近零成本的“放大器”。一个用户觉得你的App好用,分享到微博上,他的几百个粉丝就可能看到。其中有几个人觉得不错,下载试用后再次分享,这就形成了“裂变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虽然不像商业广告那样猛烈,但它更持久、更可信,而且几乎不花钱。对于资源有限的长尾产品来说,这是最理想的增长模式。
总结一下
总而言之,如果说互联网平台(比如电商、流媒体)给了长尾产品一个能被销售的**“货架”**,那么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就是那个热情地把你拉到货架最深处的角落,指着其中一个你从没见过的宝贝,然后拍着胸脯对你说:
“信我,这个超赞!你一定会喜欢!”
它让发现成为可能,让信任变得简单,让同好得以相聚,最终让那些原本可能默默无闻的好产品,也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