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消费者的典型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巨大的书店,比如诚品或者西西弗。大部分人会直奔畅销书区域,拿走那些摆在最显眼位置、大家都正在讨论的书。但总有一些人,会绕过这些热门区域,径直走向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比如“17世纪欧洲航海史”或者“日本战国时期家纹考究”这类书架,然后心满意足地找到一本他寻觅已久的书。
这个走向角落的人,就是典型的长尾消费者。
我们来给他画个像,把他身上的特点一个个拎出来看:
长尾消费者的典型用户画像:挖掘那些“少数派”的宝藏
你可以把长尾消费者想象成一个“兴趣驱动的探险家”,而不是一个“随大流的购物者”。他们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不是“大家都在买什么”,而是“我到底喜欢什么”。
下面是他们的一些典型特征,非常鲜明:
1. 兴趣圈层化,有深度、有“癖好” 🔎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长尾消费者的兴趣爱好通常不是泛泛的“喜欢音乐”、“喜欢看电影”,而是具体的、细分的,甚至有点“怪”的。
- 普通消费者:喜欢听流行音乐,可能会买周杰伦的专辑。
- 长尾消费者:喜欢“80年代日本City Pop”,会去淘一张山下达郎的黑胶唱片,或者在网易云音乐里创建一个全是这种风格的冷门歌单。
- 普通消费者:喜欢看漫威电影。
- 长尾消费者:是某个特定超级英雄漫画原著的粉丝,会为了一个绝版的、由特定画师绘制封面的漫画,在eBay上蹲守好几个月。
他们的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小众热爱”。
2. 是“数字原住民”,或至少是“数字工具达人” 💻
长尾商品(那些冷门、小众的东西)在线下的实体店里是几乎找不到的,因为货架成本太高,老板不可能为了一个一年只卖出一两件的商品占用宝贵的空间。
所以,长尾消费者必须非常擅长利用互联网这个“无限货架”。
- 他们知道怎么用精准的关键词在淘宝、Google上搜索。
- 他们混迹于各种论坛、豆瓣小组、贴吧、Reddit等同好社区,从圈内人的推荐和讨论中获取信息。
- 他们对海淘、代购流程可能非常熟悉,为了心头好,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从国外网站下单。
可以说,互联网是长尾消费者的“阿拉丁神灯”,能帮他们找到实体世界里找不到的宝贝。
3. 追求个性化,拒绝“标准答案” 🎨
他们天生有点“反骨”,不喜欢和别人一样。消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 他们宁愿买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小众帆布包,也不想要一个“满大街都是”的LV Neverfull(当然,这也和消费能力有关,但核心是心态)。
- 他们会选择定制产品,比如刻着自己名字的钢笔,或者自己搭配颜色的机械键盘。
- 他们买东西看重的是背后的故事、设计理念或独特性,而不仅仅是品牌名气。
对他们来说,“独特”比“流行”更有价值。
4. 有耐心,是“研究型”买家 📚
因为买的是冷门东西,所以很少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导购来告诉你该买哪个。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自己做功课。
- 买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看评测、逛论坛、对比不同版本。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比如一个想玩胶片相机的人,他会研究不同品牌(徕卡、尼康、哈苏)的历史,不同型号的优缺点,甚至不同镜头的成像风格。
- 买后:他们还乐于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成为这个小众圈子里的“意见领袖”或内容贡献者。
他们的购物决策周期可能很长,但一旦决定,忠诚度非常高。
5. 信任圈子,而非广告 🤝
长尾消费者对大众媒体上的硬广几乎“免疫”。他们更相信来自同好的“安利”。
- 一个玩户外的朋友推荐的冲锋衣,比明星代言的广告可信度高得多。
- 一个美食博主探店的小众餐厅,比大众点评上排名第一的连锁火锅店更有吸引力。
他们身处在一个个由兴趣连接起来的信任网络中,口碑是这里唯一的硬通货。
总结一下,把这些特征串起来,一个鲜活的画像就出来了:
他可能是一个白天在写字楼里敲代码的程序员,但一到晚上,他就是中文说唱圈里一个对歌词韵脚研究到极致的深度爱好者;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却是一个对北欧中古餐具有着狂热追求的收藏家,对各个瓷器品牌的历史和设计师如数家珍。
所以,长尾消费者不是由年龄、职业或收入这些传统标签来定义的,而是由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模式”来定义的。他们是市场中的“少数派”,但当无数个这样的“少数派”汇集在互联网上时,就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充满活力的商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