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算得上是商业史上的一个经典乌龙了。
简单来说,就是1985年的时候,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把自己卖了快100年的经典配方给换掉,推出了一个新口味的可乐,就叫“新可乐”(New Coke)。
他们为啥要这么干呢?
主要是被老对手百事可乐给逼的。那会儿百事可乐搞了一个叫“百事挑战”的活动,在街上蒙着眼让路人品尝两种可乐,结果很多人都觉得百事可乐更好喝。可口可乐自己内部做的市场调研和盲测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大家似乎更喜欢偏甜一点的口味,而这正是百事可乐的特点。
可口可乐的高管们就慌了,觉得自己的王牌地位要不保,必须得改。于是他们花了大价钱研发出一种新的、更甜、更顺滑的配方,在内部测试中这个新配方甚至打败了传统可乐和百事可乐。他们觉得这下稳了,就信心满满地把新可乐推向了市场,并且停产了老配方的可乐。
结果呢?彻底玩砸了。
新可乐一上市,就遭到了美国人民排山倒海般的反对。公司的投诉电话被打爆,人们到处写信抗议,甚至还有人上街游行,要求换回原来的可乐。很多人开始疯狂囤积市面上剩下的老版可乐,一箱箱地往家搬。
那为什么会失败得这么惨呢?
-
低估了感情分:可口可乐公司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只问了大家“哪个更好喝”,却忘了问“你对可口可乐有什么感觉”。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可口可乐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他们童年的回忆、是看球赛的伴侣、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你突然把它换掉了,就像有人把你家祖传的菜谱给改了一样,这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人们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习惯和情怀。
-
盲测的误导:喝一小口和喝一整罐是两码事。盲测时,那种更甜、冲击力更强的味道可能第一口会让你觉得惊艳。但如果要你喝完一整瓶,很多人还是会喜欢原来那种更平衡、更爽口的味道。新可乐太甜了,容易腻。
-
逆反心理:当可口可乐宣布停产老可乐时,人们感觉自己的选择权被剥夺了。本来唾手可得的东西,你突然不卖了,还硬塞给我一个“更好”的替代品,这让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我喜不喜欢是我的事,但你不能替我做决定。”
最后,可口可乐公司顶不住巨大的舆论压力,在新可乐上市后不到三个月(79天),就灰溜溜地宣布恢复老配方的生产,并把它命名为“经典可口可乐”(Coca-Cola Classic)。消息一出,举国欢腾,跟过节似的。
有趣的是,这场巨大的失败最后却歪打正着。经过这么一折腾,人们才发现自己原来那么“爱”经典可口可乐,回归后的经典可乐销量大涨,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市场霸主地位。所以后来一直有人开玩笑说,这整件事是可口可乐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是史上最牛的营销案例。当然,可口可乐官方是打死也不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