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广告会故意做得很有争议性?“博眼球”策略的风险与回报是什么?

创建时间: 8/6/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哈喽,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你肯定也是在网上冲浪时,看到过一些让你眉头一紧、忍不住想吐槽“这广告咋想的?”的案例吧。

其实,很多时候,这还真就是广告主和策划公司“故意”的。这事儿聊起来挺有意思的,我给你掰扯掰扯。

这套打法,在营销圈里有个名字,叫**“争议营销”(Controversial Marketing)**。说白了,就是故意走在钢丝上,通过制造话题和争议来吸引眼球。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


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图的是什么?(回报篇)

你想想看,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要看多少信息?手机一刷,短视频、新闻、朋友圈……你的注意力早就被瓜分得一干二净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广告,就像往大海里扔了颗小石子,连个响都听不见。

所以,品牌方为了让你能“看他一眼”,就得下点猛药。

1. 在信息海洋里炸个鱼雷,让你不得不看

  • 核心逻辑: 与其默默无闻,不如备受争议。
  • 大白话解释: 一个普通的“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快来买”的广告,你看完1秒就忘了。但一个让你觉得“离谱”、“三观不正”或者“太好笑了”的广告,你不仅会看完,可能还会截图发给朋友,一起吐槽。你看,这不就记住它了吗?哪怕记住的是它的“坏”,也比没记住强。

2. 免费的超级喇叭:让大家帮你吵上热搜

  • 核心逻辑: 激发社会讨论,实现病毒式传播。
  • 大白话解释: 品牌花钱投广告,覆盖的人群是有限的。但如果广告很有争议,网友们就会自发地在微博、抖音、朋友圈里讨论、争辩、站队。正方、反方吵得越凶,这个话题的热度就越高,等于无数网友在免费帮你做宣传。这可比花几百万买热搜划算多了。

3. 精准打击:“骂我”的人,本来也不是我的客户

  • 核心逻辑: 通过筛选受众,巩固核心用户群。
  • 大白话解释: 有些广告的争议点,其实是精心设计过的。它可能故意冒犯了一部分人(比如,思想比较保守的长辈),但却能精准地戳中另一部分人(比如,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的嗨点。年轻人会觉得“哇,这个品牌好酷,好懂我,跟那些老古董不一样!” 于是,品牌虽然挨了骂,但也收获了一批忠诚度极高的“铁粉”。

4. 塑造人设:我就要做那个“坏小子”

  • 核心逻辑: 建立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
  • 大白话解释: 对于一些潮牌、能量饮料或者特立独行的品牌来说,它们的品牌形象就不是“乖乖仔”。它们需要通过一些出格、叛逆的行为来告诉消费者:“我们是挑战者,我们不循规蹈矩”。争议性广告就是它们塑造这种“酷炫人设”的绝佳工具。

玩火的代价:高回报背后的巨大风险

当然,这场赌博的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

1. 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洗都洗不白

  • 最常见的翻车: 这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争议点没控制好,比如触碰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不尊重女性等红线,那就不是“讨论”了,而是“声讨”。消费者会觉得这个品牌价值观有问题,产生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发起抵制。这种负面形象一旦形成,可能花好几年都难以挽回。

2. 光顾着吵架了,忘了你是卖啥的

  • “喧宾夺主”的风险: 有时候广告的争议性太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吵架”上,完全忽略了广告本身要推销的产品是什么。最后结果是,广告火了,段子满天飞,但没几个人记得这是哪个牌子的广告,更别提去买它的产品了。这就白忙活一场。

3. 惹上麻烦:被罚款、被下架

  • 法律和监管风险: 很多争议性内容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如果越界了,比如违反了《广告法》,涉及虚假宣传、侮辱性内容等,就会被市场监管部门盯上,面临罚款、公开道歉、广告下架等一系列处罚。

4. 得罪所有人:里外不是人

  • 策略失误的风险: 本来想“精准打击”一部分用户,结果操作失误,把目标用户也给得罪了。比如,一个广告想表现年轻人的个性,结果拍得过于浮夸,让年轻人也觉得“太尬了,别代表我”。最后落得个“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搞“争议营销”就像是走钢丝

走得好,能让你在万众瞩目下,快速到达成功的彼岸,名利双收。 走得不好,就是从万丈悬崖上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它极其考验一个品牌对社会情绪、用户心理和文化底线的把握能力。成功的案例(比如一些早期的杜蕾斯广告)往往被奉为经典,而失败的案例(比如某些品牌的侮辱性广告)则成了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的反面教材。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种让你“地铁老人看手机.jpg”的广告,你就可以想一想,他们这步棋,到底是神来之笔,还是一场豪赌的开始。

创建时间: 08-08 21:31:56更新时间: 08-10 0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