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特别是巴黎,在爵士乐的早期发展和接纳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如果你把爵士乐想象成一个才华横溢、但在老家有点被误解的年轻人,那欧洲,特别是巴黎,就像是它的“贵人”和“第二个家”。它不仅热情地拥抱了这个年轻人,还给了他一套新西装,教他如何登上大雅之堂。

下面我用几个点来给你解释一下: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爵士乐的“诺曼底登陆”

你想想看,爵士乐诞生在美国新奥尔良,那是它的根。但它怎么漂洋过海传到欧洲的呢?

关键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时,很多美国黑人士兵被派往欧洲参战,其中就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军乐队,叫做“哈莱姆地狱战士(Harlem Hellfighters)”,由 James Reese Europe 领导。他们不光是去打仗的,也把当时在美国刚刚兴起的、充满活力和即兴色彩的音乐带到了欧洲战场和城市。

对于刚刚经历了残酷战争、精神上普遍感到压抑和幻灭的欧洲人来说,这种音乐简直就像一道闪电!它热情、自由、充满生命力,跟欧洲老派、严肃的古典音乐完全不同。欧洲人,特别是巴黎人,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爵士乐的种子就这样在欧洲大陆上撒下了。

2. 巴黎:爵士乐的“避风港”和“时尚T台”

为什么巴黎对爵士乐的接纳尤为重要呢?

  • 更开放的社会氛围 爵士乐的早期创造者和演奏者大多是美国黑人。在20世纪初的美国,种族隔离和歧视非常严重。很多顶尖的黑人音乐家在本国都得走后门、住次等旅馆,他们的音乐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但是巴黎不一样。并不是说巴黎完全没有种族歧视,但相比之下,它给了这些黑人艺术家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自由。他们可以和白人音乐家同台演出,可以出入高级俱乐部,被当成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二等公民”。像萨克斯巨匠 Coleman Hawkins 和小号手 Bill Coleman 这样的音乐家都曾在巴黎待过很长时间,这段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和艺术视野。所以,巴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避风港”。

  • 被精英文化和先锋艺术所拥抱 在巴黎,喜欢爵士乐的不只是普通舞客,还包括当时最顶尖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像画家毕加索、作家海明威、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都对爵士乐非常着迷。

    更重要的是,欧洲的古典音乐家也开始认真研究爵士乐。法国作曲家拉威尔 (Ravel)米约 (Milhaud) 都把爵士乐的元素写进了自己的古典乐作品里。这就厉害了,相当于给了爵士乐一个“艺术认证”。爵士乐在巴黎,不仅仅是娱乐,更被看作一种前卫、现代的艺术形式,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

3. 不只是“接纳”,更是“参与发展”:欧洲对爵士乐的反哺

欧洲不只是个被动的接收者,它还为爵士乐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东西。

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诞生在巴黎的 “法国热爵士俱乐部五重奏”(Quintette du Hot Club de France)

Django Reinhardt and Stéphane Grappelli

这个乐队有两个灵魂人物:比利时吉普赛裔的吉他天才 Django Reinhardt(他只有两根手指能正常按弦,但弹得出神入化),和法国的小提琴家 Stéphane Grappelli

他们的音乐非常特别:

  • 没有鼓和铜管乐:这是对当时美国爵士乐队标准配置的颠覆。
  • 纯弦乐阵容:用吉他和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创造出一种带有浓郁吉普赛风情和欧洲古典乐色彩的爵士乐。

这种被称为“吉普赛爵士”(Gypsy Jazz)的风格,是第一种真正在欧洲本土生长起来的爵士乐流派,完全是欧洲对爵士乐的独特贡献,到今天都还有无数人在模仿和学习。

此外,欧洲(特别是法国)还诞生了第一批专业的爵士乐评论家,比如 Hugues Panassié。他们开始写书、写文章,用严肃的学术态度去分析爵士乐,讨论哪个乐手的即兴演奏更牛。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也反过来影响了美国,让更多人开始把爵士乐当作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艺术。


总结一下

打个比方吧:

  • 如果说美国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产房”**,给了它生命。
  • 那么欧洲,特别是巴黎,就是爵士乐的**“大学”“美术馆”**。

巴黎给了爵士乐尊严,让它从一个出身草根的“娱乐小子”变成了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同时,它也用自己的文化养分(古典音乐、吉普赛风情)培育出了爵士乐全新的分支。没有欧洲这个“第二故乡”,爵士乐的发展轨迹可能会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