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精神是否与街头艺术/涂鸦文化的反叛美学相呼应?

涛 沈
涛 沈
Financial technology expert.

这个联想非常有意思,可以说,这两者在精神内核上确实有很多神似的地方,都有一种“从下而上”的草根力量感。

你可以这么想:

  1. 都是对“权威”的挑战。 街头涂鸦挑战的是谁?是画廊、美术馆、艺术评论家这些“艺术圈的权威”。它在说:“凭什么只有你们能决定什么是艺术?凭什么艺术品只能挂在白色墙壁上卖高价?我在街角随便一面墙上,也能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 比特币挑战的是谁?是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这些“金融圈的权威”。它在说:“凭什么只有你们能控制货币的发行和交易?凭什么我转一笔钱要经过你层层批准和收费?我们自己可以建立一个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公开透明的系统。”

  2. 都追求“无需许可”。 一个涂鸦艺术家想在墙上创作,他不需要去跟谁申请,找到一面墙,直接就开喷了(当然,这可能不合法,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表达自己是直接的,不需要中间人点头。 你想用比特币,也一样。你不需要去银行开户,不需要做身份认证,下载一个钱包,你就能拥有一个地址,接收和发送比特币。整个过程,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机构的“许可”。

  3. “我是谁”不重要。 很多涂鸦艺术家都用假名,比如最有名的班克西(Banksy),至今没人知道他是谁。大家关注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身份。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也是一个假名,至今身份成谜。比特币网络里的用户,也都是由一串匿名的地址代码来代表。这和涂鸦艺术家用一个“Tag”(签名)来代表自己,是不是很像?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是谁。

  4. 公开但又无法轻易篡改。 涂鸦是画在公共空间里的,所有人都能看见。一旦画上去了,虽然可能会被覆盖,但它存在过的事实,以及被照片记录下来的影像,就成了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比特币的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一个叫“区块链”的公开大账本上,全世界所有人都能看,但要篡改它却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这种“公开见证下的永恒”,和涂鸦暴露在公众视野下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把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精神看作是一种“金融涂鸦”,是完全说得通的。它们骨子里都有一种对现有规则的蔑视,一种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极致追求,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反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