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聊到这个话题,我感觉就像在聊互联网刚出来那时候,大家在讨论它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 “去信任化”(trustless)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冷冰冰,甚至有点反社会,好像是说“我们谁也别信谁”。但其实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它的意思恰恰相反,或者说更深一层。
简单来说,“去信任化”不是让你不信任任何人,而是让你**“不需要”去信任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机构**。
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想在网上买个东西,卖家是个你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你怎么敢先把钱打给他?你怕他收了钱不发货。他怎么敢先把货发给你?他也怕你收了货不给钱。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引入了一个中间人,比如支付宝、淘宝这样的平台。你把钱给平台,平台通知卖家发货,你收到货确认了,平台再把钱给卖家。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卖家其实并不需要信任彼此,你们俩信任的是那个“中间平台”。
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模式:基于对中间人的信任。我们信任银行、信任政府、信任公司、信任平台...
而比特币的“去信任化”就是要把这个“中间人”拿掉。
它用一套公开、透明、写死了的数学规则(也就是区块链技术)来扮演这个“中间人”的角色。这套规则就像一本全网直播的公共账本,谁转了多少钱给谁,记上去就不能改,所有人都能看见(虽然是匿名的)。
所以,你和那个陌生人交易,不再需要支付宝。你直接把比特币打给他,这个行为会被记录在那个全球账本上,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在帮你“作证”。这个过程是靠数学和代码来保证的,而不是靠某个公司的信誉。
那么,这玩意儿到底怎么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呢?
这就像一把双刃剑。
好的一面是:它极大地拓展了合作的可能性和效率。
-
真正的全球化合作: 以前,你想和一个在非洲从没见过面的人合作一个项目,资金往来、合同保障都非常麻烦。但有了“去信任化”的系统,你们可以把合作规则写进智能合约里(一种自动执行的程序),只要条件满足,钱就自动分配。你们不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信誉,甚至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只需要相信代码会公平执行。这让“天涯若比邻”的合作成为可能。
-
降低信任成本,增加公平性: 在传统关系里,建立信任需要时间、需要金钱,甚至需要关系网。但“去信任化”的系统里,规则对所有人都一样,不管你是大公司CEO还是一个普通学生,代码面前人人平等。它削弱了那些依靠信息不对称或特权地位来获利的“中间人”的权力。
但另一面,它也可能让社会关系变得更“冷酷”和“脆弱”。
-
“代码即法律”的冷漠: 这套系统是纯粹理性的,它没有“人情味”。比如,你不小心把比特币转错了地址,那就真的找不回来了。没有客服电话可以打,没有银行经理可以帮你追回。传统社会关系中的那种“通融一下”、“情有可原”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一切只看规则,错了就是错了,后果自负。这种“冷酷”会把巨大的责任压在每个人自己身上。
-
个人关系的“原子化”: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一个自动化的、无需信任的系统去处理价值交换时,我们彼此之间建立“真人信任”的需求就可能降低。比如,以前做生意,我们会跟合作伙伴吃饭、聊天,建立长期关系和声誉。而现在,可能就是一次性的、冰冷的、通过代码完成的交易。这种关系非常高效,但也非常“薄”,缺乏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和坚韧的纽带。
总结一下:
比特币文化里的“去信任化”,本质上是把我们对“人或机构”的信任,转移到了对“数学和规则”的信任上。
它像一个催化剂,一方面让我们的社会协作可以跨越身份、地域和文化的鸿沟,变得更高效、更公平、更广阔;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程序化、更加个人主义,并削弱了传统社会中那种“充满人情味”的信任模式。
它不是要摧毁信任,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依赖于任何中心权威的建立信任的方式。这最终会把我们的社会带向何方,就像20年前我们想象不到现在的抖音、外卖一样,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