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是保罗·沃尔克 (Paul Volcker)
如果要在历任美联储主席中选一个“狠人”,那一定是他。他的影响力,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因为他基本上重新定义了现代中央银行的使命。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给你讲讲他干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沃尔克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沃尔克是在1979年上任的。当时美国经济得了一种“病”,叫**“滞胀” (Stagflation)**。
- “滞” 指的是经济停滞,工厂倒闭,失业率很高。
- “胀” 指的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得一塌糊涂。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一边担心着随时可能被裁员,一边眼睁睁看着超市里的鸡蛋、牛奶、汽油价格每个月都在涨。那时候美国的通胀率一度超过13%,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大家对政府和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在他之前的几任美联储主席,面对这个难题都很纠结。想加息控制通胀吧,怕经济更差,失业更多;想降息刺激经济吧,又怕物价涨得更疯。结果就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导致通胀这头怪兽越养越大。
他的“休克疗法”有多狠?
沃尔克上台后,态度非常明确: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通胀这头猛兽给彻底打死。
他是怎么做的?他用了一招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的办法:疯狂加息。
他把联邦基金利率(可以理解为央行的基准利率)从11%左右一路提高到了20%!
20%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企业贷款的成本高到天上,很多公司干脆就不借钱扩张了,甚至直接破产。 普通人买房的贷款利率可能高达18%!谁还敢买房?谁还敢消费?
整个美国经济瞬间被踩了一个急刹车,进入了非常痛苦的衰退期。失业率飙升到10%以上,无数农民破产,建筑工人失业,全国上下都在骂沃尔克是“经济杀手”。国会议员、农民、商界领袖都给他施加巨大压力,甚至有人寄给他用过的木头,讽刺他让建筑业完蛋了。
但他顶住了所有压力,硬是维持了两年多的高利率政策。
为什么说他的影响最大?
沃尔克的“休克疗法”虽然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长期来看,它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
驯服了通胀猛兽:到1983年,美国的通胀率成功降到了3%左右。从此以后,高通胀在美国再也没有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噩梦(直到最近这次……),为之后美国长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即所谓的“大缓和”时代)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
奠定了美联储的“信誉” (Credibility):这是他最核心、最宝贵的遗产。他用行动向全世界证明:美联储有能力、也有决心控制通胀,哪怕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信誉”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了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此,大家相信美联储能管好物价,通胀预期就稳定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都变了。
-
成为全球央行的“教科书”:沃尔克的成功,让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家们都看到了榜样。各国纷纷开始改革自己的央行,强调**“央行独立性”和“控制通胀”**是其首要任务。可以说,沃尔克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中央银行体系的模板。
当然,还有几位也值得一提
-
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他在沃尔克之后,任期超长,被誉为“大师”。他执掌的时代,美国经济确实非常繁荣。但他的问题在于,他开启了“模糊化”的沟通方式,并且倾向于在市场下跌时降息救市(所谓的“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很多人批评他为后来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他的影响力也很大,但争议也同样大。
-
本·伯南克 (Ben Bernanke):他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恰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担任主席。他果断采取了“量化宽松”(QE)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救市措施,避免了全球经济彻底崩盘。可以说,他开创了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现代工具箱。他之后的美联储主席,包括鲍威尔,在应对危机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沿用他的剧本。
总结一下
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无疑也是重量级人物,但他们的操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沃尔克建立的那个“低通胀、高信誉”的框架内进行的。
而沃尔克,则是那个亲手搭建框架的人。他扭转了一个时代的经济顽疾,重塑了央行的核心使命,其影响是根本性的、全球性的,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要论对后世影响最大,保罗·沃尔克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