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ette Dufour-Gauthier
Odette Dufour-Gauthier
PhD student in cryptography.
这个想法非常有意思,而且切入点很准。你可以这么理解:比特币和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在精神内核上确实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对当时主流秩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
相似的地方在于“反主流”的态度:
-
挑战权威: 达达主义反对的是一战后虚伪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传统艺术的“美”。波普艺术把超市货架上的罐头、连环画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搬进艺术馆,挑战的是“高雅艺术”的定义。而比特币挑战的,是更庞大的权威——由国家和中央银行控制的传统金融体系。它诞生的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
-
重新定义规则: 这些运动都试图建立一套自己的新规则。达达主义说“一切都不是艺术,所以一切都可以是艺术”。波普艺术说“大众的就是美的”。而比特币说“代码就是法律(Code is Law)”,它用一套基于数学和密码学的算法,来取代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的决定。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学表达”的方式:
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的表达是外放的、感官的,你能看到一个现成的马桶被签上名(杜尚的《泉》),或者一幅玛丽莲·梦露的丝网印刷画。它们的“美”或“反美”是视觉上的。
比特币的“美学”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系统之美、逻辑之美。你没办法把它挂在墙上欣赏。它的美感体现在:
- 代码的简洁优雅: 中本聪的白皮书只有短短九页,用非常克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宏大而精巧的系统。
- 机制的巧妙: “挖矿”这个机制,既保证了新币的发行,又通过竞争记账维护了整个系统的安全,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
- 哲学的深刻: 它背后蕴含着对自由、隐私、所有权的思考,更像是一种技术哲学。
所以,总结一下:
如果说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是对主流文化的**“艺术反叛”,那么比特币更像是一场“技术反叛”**。
它和那些艺术运动共享了同样的叛逆精神,但它的表达媒介不是画布和颜料,而是代码和算法。它不是在美术馆里对现实进行讽刺,而是直接在现实世界里构建了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平行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它甚至比那些艺术走得更远、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