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这个问题我很有共鸣,因为我自己也深受信息过载的困扰,Naval 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一剂良药。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希望能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
为什么 Naval 说“比起信息,过滤更重要”?
你可以这样想:想象一下你走进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自助餐厅。餐厅里有成千上万道菜,从顶级的神户牛肉、米其林甜点,到发霉的面包、地沟油炸的薯条,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东西都不要钱。
在几十年前,能找到吃的(获取信息)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现在,你的面前摆满了食物(信息),这时候,你的能力不再是“找到吃的”,而是“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营养的好东西,哪些是会让你生病的垃圾食品”。
Naval 的观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1. 我们身处的时代变了:从“信息稀缺”到“信息过载”
过去,获取信息是困难的。想学点东西,你得去图书馆翻阅厚重的书籍,或者拜访有学问的老师。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和财富。
而现在呢?一部手机就能让你接触到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公开知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 噪音远大于信号: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信号)被海量的娱乐八卦、情绪化的评论、质量低劣的内容和广告(噪音)所淹没。你的时间线、新闻推送,大部分都是噪音。
- 你的注意力成了商品: 所有 App、媒体、平台都在用尽心思争夺你的眼球,因为你的注意力可以变现。他们会用最刺激、最煽情的标题和内容来“钩”住你,而这些东西往往没什么营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加选择地接收所有信息,就像在那个自助餐厅里胡吃海塞,最后的结果不是变得更聪明,而是消化不良、思想混乱,甚至“精神生病”。
2. 为什么“过滤”是解药?
过滤,就是给你自己装上一个顶级的筛子,主动选择什么东西可以进入你的大脑。这至少有三个核心的好处:
-
保护你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 Naval 认为,未来的世界里,一个人最宝贵的个人资源既不是钱,也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你的注意力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把注意力都花在无休止的社交媒体和热点新闻上,你的思维就会变得碎片化、肤浅化。而过滤,就是把你的注意力从这些“垃圾食品”上移开,投入到能让你长期成长的事情上,比如读一本经典著作、学习一项硬技能、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
提升决策和思考的质量 有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原则叫“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你喂给大脑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你的思考和决策就是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长期接触的都是片面、极端、低质量的信息,那么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自然也会变得片面和极端。 通过过滤,你可以主动选择高质量的“思想食粮”,比如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来自行业顶尖专家的深度分析、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知识。这样,你的决策和判断自然会更加清晰和准确。
-
建立真正的知识体系,而非一堆事实碎片 信息不等于知识。知道今天谁上了热搜,这是信息;而理解背后的人性、商业模式和传播学原理,这才是知识。知识是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可以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型。 过滤能帮助你忽略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碎片”,专注于构建那些有长期价值的“知识体系”。比如,与其每天追逐股市的涨跌新闻,不如花时间去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前者是噪音,后者才是能用一辈子的信号。
实践中,我们该怎么“过滤”?
Naval 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我自己实践下来觉得非常有用:
- 多读书,特别是“老书”:一本书如果能在市场上流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说明它已经通过了“时间”这个最严格的过滤器。它的价值远比今天的一篇爆款网文要高得多。
- 用付费代替免费:对于重要的信息源,尽量选择付费。付费本身就是一个过滤器,它筛选掉了大量劣质内容,也让你更珍惜你所获取的信息。
- 主动选择信息源,而非被动投喂:不要依赖算法给你推荐。主动去关注那些你敬佩的、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无论是在 Twitter、博客还是其他平台)。把你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刷”变成“搜”和“订阅”。
- 学习基础学科:花时间去学点数学、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第一性原理”。这些基础规律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帮你理解很多表面的复杂问题,过滤掉大量无关的噪音。
总结一下
一句话概括 Naval 的观点就是:在今天,信息不再是力量,筛选信息、专注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成为一个“知道很多事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知道什么事值得知道”的人。这,就是过滤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