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丹布勒石窟寺的壁画和佛像有何历史特色?

金凤 张
金凤 张
Analyst of Sri Lanka's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哈喽!说到丹布勒石窟寺,那可真是个宝藏地方。你要是亲眼见过,肯定会被震撼到。它的壁画和佛像,感觉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斯里兰卡历史书。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讲讲它的特色,保证你能听明白。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被掏空的大石头山里,里面黑漆漆的,但眼睛适应了之后,你发现整个洞穴的墙壁和天花板,密密麻麻全都是画和佛像,而且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年代的,是好几代人“接力”完成的。这就是丹布勒最迷人的地方。


关于壁画:就像一部贴在天花板上的“千年连环画”

  1. “叠罗汉”式的历史层次感 丹布勒的壁画不是一次画完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但你现在能看到的大部分,其实是后来,特别是17-18世纪康提王朝时期重新绘制或覆盖上去的。这就好比一面墙,有人贴了张海报,过了几百年,又有人在上面贴了张新的。所以,它的历史特色就在于这种“层层叠加”的感觉。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后期的风格,但它本身就讲述了一个“不断被信仰和维护”的故事。

  2. 独特的“康提风格” 你看到的壁画,风格非常统一,就是典型的“康提风格”。有什么特点呢?

    • 线条感强:人物和故事都用粗黑的线条勾勒出来,有点像咱们看的漫画或者儿童填色书的轮廓。
    • 颜色鲜艳:主要用红色、黄色、黑色和白色,颜色都是平涂的,没什么立体感和光影变化,但视觉冲击力很强。
    • 内容全是故事:天花板上画得满满当当,描绘的都是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重要时刻,还有他前世轮回的各种故事(也就是“本生经”故事)。对于以前不识字的信徒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部巨大的、可视化的佛教“圣经”,抬头一看就能明白。
  3. 与洞穴融为一体 最绝的是,这些壁画是顺着岩石天然的起伏来画的。天花板不是平的,画师们就顺着石头的弧度,把整个画面铺开,看起来就像一张巨大而华丽的布匹覆盖在岩石上。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艺术完全融入了自然。


关于佛像:一部“活”的雕塑进化史

  1. 数量庞大,姿态各异 里面有超过150尊雕像,大部分是佛像。你能看到佛祖的各种经典姿势:

    • 坐佛:最多的姿势,代表冥想和悟道。
    • 站佛:代表讲法或施予祝福。
    • 卧佛:最壮观的之一,有一尊长达14米的巨大卧佛,描绘的是佛祖涅槃(去世)的场景,神态安详,非常震撼。
  2. 材质和年代的混合 这些佛像也不是一个时期造的。有些是直接在山体岩石上雕刻出来的,佛像本身就是山的一部分,这感觉非常古老和神圣。还有一些是用砖石、灰泥塑造,然后再上色的。你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时期的佛像,在面部表情、衣着褶皱的处理上都有细微差别,这本身就是斯里兰卡佛教艺术风格演变的一个缩影。

  3. 不只有佛,还有“凡人”和“神” 除了佛像,你还能找到几位斯里兰卡国王的雕像,比如创建这里的国王Valagamba,还有后来修复和扩建的国王Nissanka Malla。把国王像和佛像放在一起,体现了“王权神授”和国王对佛教的护持。更有趣的是,你还能找到印度教大神毗湿奴(Vishnu)的雕像。这说明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佛教和印度教文化是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


总的来说,丹布勒石窟寺的特色就是它的“延续性”和“故事性”。

它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古迹,而是一个从两千多年前一直到几百年前,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添加、修缮和崇拜的“活着的圣地”。你站在洞里,看到的每一幅画、每一尊像,背后都叠着好几个世纪的时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档案库,用最直观的艺术形式,告诉你斯里兰卡人虔诚的信仰和辉煌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