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火大会的确切起源是什么?它与历史上的饥荒、瘟疫或慰灵仪式有关吗?

创建时间: 8/11/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哈喽!你问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很多人都觉得花火大会就是夏天图个热闹,但其实它背后有一段相当沉重又充满希望的历史。

没错,你猜对了,日本花火大会的起源,确实和历史上的饥荒、瘟疫以及慰灵仪式有直接且深刻的联系。

下面我给你捋一捋这个故事,尽量说得通俗易懂一些。

故事的开始:隅田川上的慰灵之火

我们把时间调回到江户时代的1733年(享保18年)

那一年,日本经历了一场非常可怕的灾难,叫做**“享保大饥荒”**。因为天气异常,害虫泛滥,导致农作物严重歉收,无数人活活饿死。雪上加霜的是,饥荒之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据说是霍乱),死亡人数急剧攀升,整个江户(现在的东京)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当时的统治者是德川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面对如此惨状,他心急如焚。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无数亡魂,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在1733年5月28日(旧历),德川吉宗下令在江户的隅田川(当时叫两国川)举办一场**“水神祭”**。

这个祭典有两个核心目的:

  1. 慰灵 (いれい, Irei):祭奠和安抚因饥荒和瘟疫而死的上百万人的灵魂。
  2. 悪疫退散 (あくえきたいさん, Akueki Taisan):祈求神明驱散瘟疫,让灾难尽快过去。

而这场祭典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两国桥附近发射了20发烟花。这,就是被公认为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公共性质、带有明确慰灵目的的花火大会。它也正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隅田川花火大会”的前身。

所以,最初的烟花,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悼念。那升上夜空的每一朵“火之花”,都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祝福。

花火本身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

当然,烟花技术本身并不是在1733年才出现的。

  • 传入时期:大概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烟花技术通过贸易(有说是葡萄牙人,有说是英国人,也有说是直接从中国)传入日本。
  • 早期用途:一开始,这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只有幕府将军和各地的大名(诸侯)才有资格和财力观赏,是权贵阶层的专属娱乐。据说,第一个看到烟花的将军是德川家康。

德川吉宗的创举在于,他第一次将这种贵族娱乐用于公共的、带有宗教和民俗意义的仪式上,让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从而开创了“花火大会”这一传统。

从“慰灵”到“娱乐”的演变

隅田川的慰灵花火大受欢迎,于是就作为“川開き”(Kawabiraki,意为“开河节”,标志着夏天可以在凉爽的河上乘船游玩的开始)的传统活动被固定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户的社会逐渐稳定繁荣,饥荒和瘟疫的阴影慢慢散去。花火大会的“慰灵”色彩逐渐淡化,而“娱乐”和“庆典”的属性则越来越强。

  • 烟花师的竞争:当时出现了两家非常有名的烟花作坊——“键屋”(Kagiya)“玉屋”(Tamaya)。他们在隅田川两岸互相“斗法”,看谁家的烟花更美、更震撼。而河上观看的百姓们,也会大声呼喊“Kagiya~!”或“Tamaya~!”来为自己支持的烟花师助威。这个传统喊号,至今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能听到,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 全国普及:这种形式很快在日本全国各地流传开来,与当地的夏日祭典、盂兰盆节(日本的“鬼节”,也是一个祭祖的日子)等结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花火大会。


总结一下你的问题:

  • 日本花火大会的确切起源是什么? 它的直接起源是1733年,由德川吉宗将军在隅田川举办的一场旨在“慰灵”和“驱散瘟疫”的水神祭。这是日本首次将烟花用于大规模的公共祭典活动。

  • 它与历史上的饥荒、瘟疫或慰灵仪式有关吗? 有,而且是直接关系。 正是因为“享保大饥荒”和随之而来的瘟疫造成了大量死亡,才有了这场以安抚亡魂为主要目的的“慰灵花火”。

所以,下次当你在欣赏日本那绚烂的夜空时,可以想一想,这美丽的“火之花”最初其实是三百多年前,人们为了告慰逝者、祈求安宁而点燃的一束希望之光。虽然现在它更多代表着夏日的欢乐,但那份深藏在历史中的悲悯与祈愿,也让这份美丽显得更加厚重和有意义。

创建时间: 08-11 11:47:10更新时间: 08-12 0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