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斯克认为纯视觉方案优于激光雷达的看法,这事儿靠谱吗?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自动驾驶圈子里争论最久的话题之一。要说马斯克的观点靠不靠谱,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更像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咱们用一个好懂的比方来聊聊。
两种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
想象一下,你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漆黑一片的房间里走路,目标是安全地穿过房间而不撞到任何东西。你有两种选择:
-
视觉方案 (特斯拉/马斯克路线): 给你一副超强的夜视仪。这副眼镜非常牛,能把微弱的光线放大,让你像白天一样看清东西。你能分辨出桌子、椅子,甚至能看清桌上的书是什么颜色。但问题是,如果有人用手电筒突然照你一下,你可能会瞬间“致盲”;如果房间里有雾气,你看东西也会模糊不清;而且,你对物体距离的判断完全依赖于你的“大脑”根据经验做出的估算。
这就是视觉识别。它像人眼,信息维度非常丰富(颜色、纹理、形状),能理解“这有个行人”、“那是个红绿灯”。马斯克的逻辑是:人类就是靠两只眼睛开车的,路也是为人眼设计的,所以只要把摄像头和处理摄像头信息的“大脑”(AI算法)做得足够强大,就一定能实现自动驾驶。这是一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直指问题本质。
-
激光雷达方案 (大多数其他公司路线): 不给你夜视仪,而是给你一个“导盲杖”,但这根杖是高科技的。你每走一步,就用这根杖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戳个遍。它会立刻告诉你:“前方2.3米有个柱状物,左边1.5米有个平面,高度0.8米。” 它不在乎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材质,它只给你一个极其精确的三维空间坐标。
这就是激光雷达 (LiDAR)。它像蝙蝠的回声定位,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来直接测量距离,生成一个周围环境的精确3D点云地图。它的最大优点是精确和可靠。不管白天黑夜,它都能准确知道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它不会被强光晃晕,也不太受阴影的欺骗。
两种路线的优缺点
马斯克的纯视觉路线:
- 优点:
- 成本低: 摄像头非常便宜,量产车都能负担。
- 信息丰富: 能识别交通标志、红绿灯、车道线,这些是激光雷达做不到的。
- 更像人: 理论上,如果AI能达到甚至超越人脑的图像处理能力,潜力是无限的。
- 缺点:
- 受环境影响大: 恶劣天气(雨、雪、雾)、光线突变(进出隧道)、黑夜等场景下,性能会打折扣。
- 测距是“算”出来的: 距离是靠算法估算的,不是直接测量的,理论上存在误差。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系统可能会把停在路边的大货车侧面白色车厢误判为天空,从而直接撞上去(早期发生过类似事故)。
- 对算法要求极高: 等于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AI算法的进化上,难度极大。
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路线:
- 优点:
- 安全冗余: 这是最重要的。视觉系统被晃晕了,激光雷达还能正常工作;激光雷达被浓雾干扰了,视觉或许还能看到一些轮廓。两者互为备份,像给你上了双保险。
- 精确测距: 直接获得精确的3D模型,让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判断更加“有底”,尤其是在需要紧急刹车或避让时。
- 缺点:
- 成本高: 以前一个激光雷达好几万美元,现在虽然降了很多,但依然比摄像头贵不少。
- 信息维度单一: 它不知道眼前的是“停止”标志,只知道那是个八边形的板子。需要和摄像头数据融合才能理解世界。
- 可能受极端天气影响: 特别大的雪或雾也会吸收或散射激光,导致性能下降。
结论:更像是一场豪赌
所以,马斯克的观点不能说不靠谱,但绝对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
- 他赌的是,随着算力的提升和数据的投喂,纯视觉的AI总有一天能超越“激光雷达+视觉”的组合,并且成本优势巨大。这是一种非常激进和自信的工程路线。
- 而其他大部分公司,比如Waymo、Cruise等,走的是更稳妥的路线。他们认为,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任何能够增加安全性的硬件冗余都是必要的。先用“双保险”把安全性做到极致,再慢慢考虑降成本的问题。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看,现阶段,有激光雷达的方案会让人感觉更踏实一些。它就像开车时,除了眼睛看,旁边还坐着一个拿着尺子不停帮你测量距离的朋友,虽然他有点“笨”,看不懂红绿灯,但在关键时刻能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距离提醒。
最终哪条路能走通,可能还需要好几年的市场和实践来验证。但马斯克凭一己之力,确实把纯视觉技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