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如何通过算法推荐和用户歌单,让冷门歌曲和独立音乐人(长尾内容)获得更多曝光?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正好说到了Spotify这类音乐App最核心的魅力。我来用一个好懂的比喻,帮你理解这件事。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长尾”
想象一个超级大的书店。
- 书店门口最显眼的地方,摆着都是畅销书,比如当年最火的小说、名人自传。这些就是“头部内容”。在音乐里,就是周杰伦、泰勒·斯威夫特这些大明星的歌。
- 书店的深处,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书架上,放着各种各样的小众书籍,比如《18世纪挪威木雕研究》、《如何为你的宠物蜥蜴织毛衣》。这些书可能一个月也卖不掉几本,但种类非常非常多,把这些书架无限延伸下去,就是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长尾内容”。在音乐里,就是那些你没听过名字的独立乐队、实验音乐人的作品。
在以前的唱片店里,因为货架有限,老板只会进货畅销唱片。那些“长尾”音乐根本没有机会被你看到。但Spotify的“货架”是无限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把你带到书店的深处,让你发现那本你可能会超爱的《宠物蜥蜴毛衣》呢?
Spotify主要用了两样法宝:强大的算法和群众的力量(用户歌单)。
法宝一:像个贴心朋友的“算法推荐”
Spotify的算法不像个冷冰冰的机器,更像一个非常懂你、但又想给你惊喜的朋友。它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把你引向“长尾”:
1. 每周发现 (Discover Weekly)
这是Spotify的大杀器。每个周一,它会送你一个包含30首歌的定制歌单。
- 它怎么做到的? 它不只分析你听了什么歌,还会去分析“和你听歌品味相似的人”最近在听什么你没听过的歌。比如,系统发现你也喜欢A、B、C三支小众乐队,而很多同样喜欢这三支乐队的人,最近都在听一支你从没听过的独立乐队D。那么,D的歌就很有可能出现在你的“每周发现”里。
- 效果: 这就像一个品味很好的朋友在说:“嘿,你既然喜欢这些,那你八成也会喜欢这个,试试看!” 很多宝藏独立音乐就是这样被“喂”到我们耳朵里的。
2. 新歌雷达 (Release Radar)
这个歌单专注于“新”。它会把你关注的音乐人,以及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人的新歌打包给你。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这是个超级重要的曝光渠道。他们不需要花钱打广告,只要你关注了他,或者听过他几次,他的新作品就能精准地送到你面前。
3. 歌曲电台 (Song Radio)
当你听到一首很喜欢的冷门歌曲,可以右键点击选择“创建电台”。Spotify就会围绕这首歌的风格、情绪、年代等特点,为你生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播放列表。你很可能会从一首喜欢的冷门歌,顺藤摸瓜地发现一整片你喜欢的“冷门瓜田”。
法宝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用户歌单”
算法再牛,也少了一点“人情味”和“场景感”。这时候,全球上亿用户创建的歌单就派上用场了。
1. 从0到1的引爆点
一首全新的、没有任何名气的独立歌曲,怎么开始它的旅程? 很可能,它最开始就是通过上面的“每周发现”被某个用户听到了。这个用户觉得:“哇,这首歌太适合我那个‘雨夜开车专用’歌单了!” 于是,他把这首歌加了进去。
2. 信号的传递和放大
这个“添加”动作,对Spotify的算法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它告诉算法:
“这首歌,被一个真实的人认可了,并且被贴上了‘雨夜开车’的场景标签。”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这首歌放进自己类似“深夜学习”、“咖啡馆氛围”的歌单里时,算法就会学到:“哦!原来这首歌适合这些场景!”
3. 滚雪球效应
接下来,当另一个用户搜索“适合雨夜开车的歌单”时,这首歌就有机会出现了。或者,当算法想给某个喜欢听“氛围音乐”的用户推荐新歌时,这首歌的“推荐权重”就大大提高了。
一首歌,被越多人放进歌单,它的“人设”就越清晰,算法就越有信心把它推荐给更多可能喜欢它的人。于是,一首原本无人知晓的歌,靠着一个个用户的“收藏”和“分享”,像滚雪球一样,从小众圈子慢慢扩散出去。一些做得特别好的用户歌单,甚至本身就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能被一首歌收录进去,对音乐人来说就是一次大成功。
总结一下
你可以把整个过程想象成一个完美的合作:
- 算法 像一个高效的星探,不知疲倦地在海量的音乐库里进行匹配,把一首首有潜力的冷门歌曲(长尾内容)从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挖掘出来,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推荐。
- 用户歌单 则像成千上万个有血有肉的“音乐策展人”。他们用自己的品味和情感,为这些被挖出来的歌进行筛选、归类和背书(“这首歌适合跑步!”“这首失恋听会哭死!”)。
正是这种**“机器智能”+“群体智慧”**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唱片业的壁垒,让那些才华横溢但缺少资源的独立音乐人,有了一条可以直达全球听众耳朵的道路。而我们作为听众,也因此能在一个看似主流的平台上,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宝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