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公司倒闭是否被视为非常丢脸的事?这会使公司经营更稳健吗?
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理解日本商业文化的一个关键点。作为一名对这方面有些了解的人,我来给你梳理一下。
简单说,答案是:是的,在传统观念里公司倒闭非常丢脸,但这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稳健,也带来了僵化。
下面我分点给你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为什么说“倒闭是奇耻大辱”?
这背后有很深的文化原因,主要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 (迷惑 - Meiwaku) 这是日本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公司倒闭,意味着:
- 对员工:你让他们失业了,断了他们的生计,给他们的家庭添了天大的麻烦。
- 对合作伙伴/供应商:你欠的钱可能还不上了,导致他们的公司也可能陷入困境。
- 对银行:你借的钱成了坏账。
- 对家人:你的名誉扫地,家人也跟着抬不起头。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公司的社长(老板),不仅仅是个商人,他更像一个“大家长”。他要对所有与公司相关的人负责。公司倒闭,就等于这个“大家长”辜负了所有人的信任和托付,这在极其重视责任和信誉的日本社会,是一种巨大的失败和耻辱。在过去,甚至有社长因为公司倒闭而选择自尽来“谢罪”,可见其压力之大。
-
终身雇佣制的历史影响 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建立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基础上。员工把一辈子都托付给了公司,公司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让公司倒闭,无异于亲手毁掉了无数人的“家”,这种道德压力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
“面子”问题 和我们文化里一样,“面子”非常重要。公司经营不善,在外界看来就是社长个人能力不行、德行有亏的证明。这种失败感是公开的、赤裸裸的,会让经营者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这种“耻感文化”能让公司更稳健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答案是“是,但也不是”。它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
稳健的一面 (优点)
正是因为“倒闭”的后果如此严重,日本的经营者们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和风险厌恶。这体现在:
- 极其厌恶风险:日本公司,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公司,在做决策时会非常谨慎。他们宁愿少赚一点,也绝不轻易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高风险的领域。说白了就是,“先求活,再求好”。
- 现金为王:你去看很多日本大公司的财报,会发现它们账上趴着巨额的现金。这被戏称为“内部留存”。为什么存这么多钱?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比如经济危机、天灾人祸等,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血”能熬过去,不至于轻易倒闭。
- 追求“百年老店”:经营者的目标不是短期内把股价炒高然后套现走人,而是希望公司能像一棵大树一样,持续经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种长远眼光,使得公司在发展上会更稳健,更注重与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长期关系。
僵化的一面 (缺点)
然而,凡事都有代价。这种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 创新乏力: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和失败。如果整个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极低,谁还敢去大胆尝试?“不做就不会错”的思想,在很多大公司里非常普遍,导致它们反应迟钝,错过了很多产业变革的机会(比如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日本企业的集体落后)。
- “僵尸企业”泛滥:因为倒闭太丢脸,很多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公司,会想尽一切办法“续命”。银行(特别是主办银行)也不希望自己的客户倒闭影响业绩,所以会持续给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输血”。这就产生了很多明明已经不行了,但靠着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硬撑着、不死不活的“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 掩盖问题:由于承认失败的压力太大,有些公司在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想办法掩盖。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时常会爆出一些大企业持续多年的财务造假、数据造假丑闻。因为一旦暴露,社长就要鞠躬下台,公司声誉扫地,他们宁可铤而走险。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上面说的大多是传统观念。如今,情况也在慢慢改变。
- 年轻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创业圈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念开始被接受。大家看到硅谷那种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文化,也开始反思。
- 政府和资本: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过度保守的危害,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创业和“再挑战”(Re-challenge),为失败的创业者提供东山再起的机会。风险投资(VC)的兴起,也为高风险的创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总结一下
- 传统上,公司倒闭在日本是极其丢脸的事,因为它违背了“不添麻烦”的社会准则,意味着经营者对员工、伙伴和社会的责任失败。
- 这种文化塑造了企业稳健、保守的经营风格,优点是风险低、注重长远,缺点是创新不足、反应迟钝。
- 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松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和创业领域,对失败的容忍度正在提高。
所以,当你观察日本企业时,会发现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非常有趣。既有那些手握重金、稳如泰山的百年老店,也有越来越多敢于挑战、拥抱变化的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