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面对当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大国竞争)时,是否显得有些天真?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它触及了过去二十年全球化思潮的核心,也反映了我们今天很多人心中的困惑。咱们可以这么来看待这件事:
《世界是平的》的乐观,现在看还站得住脚吗?
首先,咱们得快速回忆一下,《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的核心精神是啥。
简单说,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左右观察到,因为互联网、外包、供应链等“十大推土机”的力量,世界各地的人、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上竞争与合作。他对此非常乐观,认为这种“铲平”了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繁荣、理解和协作。这就像是把一个坑坑洼洼的足球场,用推土机铲平了,这样来自不同国家的球队都能在上面踢球,规则也更透明。
在那个年代,这种乐观主义非常有感染力,也确实解释了很多当时正在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说这种乐观主义,今天显得“天真”了?
你提到的气候变化和大国竞争,恰恰是扎向这种乐观精神的两根最尖锐的“钉子”。
1. 大国竞争:平地上又被人竖起了高墙
《世界是平的》这套理论,有个重要的前提:大家都愿意在一个场子里玩,并且认为“合作共赢”比“你死我活”要好。 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
但现在呢?大国竞争(尤其是中美之间)告诉我们,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和民族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比经济效率更重要。
- 贸易战和科技战: 这就像是本来平坦的球场上,有人开始砌墙,挖壕沟。比如“关税壁垒”、“芯片禁令”、“实体清单”等等。大家不再是“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而是“我得确保你分不到关键的那块蛋糕,甚至不能拥有做蛋糕的工具”。
- “脱钩”与“去风险”: 以前大家觉得全球供应链最高效、成本最低。现在大家想的是,如果我的关键零部件都在你那里生产,万一我们吵架了,你“断供”怎么办?所以,大家开始把供应链往“自己人”或者“信得过”的地方搬。世界正在从一个“平原”重新变成一个个“山头”林立的“丘陵”。
说白了,弗里德曼的乐观,低估了人类历史中根深蒂固的“部落主义”和“安全焦虑”。当安全感缺失时,效率和合作就得靠边站了。
2. 气候变化:共享的草坪,谁都不愿先动手维护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想象一下,村里有一块公共草坪,大家都可以免费在上面放羊。对每个牧羊人来说,最理性的选择是多放一只羊,因为多一只羊的收益全归自己,而草坪被过度啃食的坏处则由全村人分摊。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理性”出发,最终导致草坪被毁,大家都没羊放了。
气候变化就是地球这块“公共草坪”。每个国家都想发展经济(多放羊),而减排(维护草坪)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转型阵痛。于是就出现了:
- “谁来买单”的争吵: 发达国家说,“我们现在开始减排,但你们发展中国家也得跟上”。发展中国家说,“你们当年工业革命的时候可没管这些,污染了几百年,现在我们刚要发展,你们就让我们停下来?”
- 短期利益 vs 长期利益: 一个政治家任期就几年,他更关心的是当下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不是50年后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世界是平的》那种乐观,相信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全球协作能解决问题。但气候变化恰恰证明了,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信息是透明的),但在巨大的利益和责任分配面前,达成有效的全球共识和行动是多么困难。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与政治的博弈。
那么,这种乐观主义就一无是处了吗?
也别这么绝对。我们可以说它“天真”,但不能说它“全错”。
“世界是平的”描述的那些底层技术和连接方式,其实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强大了。
- 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在: 正是因为世界在技术层面上是“平”的,一个瑞典的环保少女才能掀起全球的“气候罢课”;一个中国的科研团队可以和德国的实验室合作,加速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没有这个“平坦”的基础,我们连坐下来吵架、互相施压的可能性都没有。
- 新的连接点: 即使在国家层面竞争激烈,但在个人、非政府组织(NGO)、科学家、艺术家等层面,跨国界的交流和合作依然非常活跃。一个乌克兰的游戏开发者,依然可以在全球平台上发布他的作品;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依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世界另一端发生的事情。
结论:从“天真的乐观”到“清醒的乐观”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书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今天是否显得天真?
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显得天真了。因为它大大低估了政治、安全和人性的复杂性,高估了经济理性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世界是平的》看作是对世界的一种**“技术性描述”**,它描述了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和可能性。但它没能预测到,在这套“硬件”之上,会运行起充满冲突和矛盾的“软件”——也就是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各种社会危机。
今天的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成熟的**“清醒的乐观主义”**:
我们承认世界充满了高墙、山脉和裂痕,不再是理想中的平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铲平世界的那些工具(技术、网络、知识共享)依然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指望世界会自动变好,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去主动地、艰难地、一点一点地去推倒高墙、开山修路、弥合裂痕。
这种乐观,不再是基于“世界必然会变平”的信念,而是基于“我们拥有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工具”这个事实。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更需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