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来聊聊纳瓦尔的这个观点。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核心,理解了它,你就抓住了纳瓦尔思想的精髓之一。
为什么纳瓦尔说“判断力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
你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一个公式:高质量的判断力 = 深入学习 + 亲身实践。
这两样东西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少了一条,你就在原地打转,走不远。
我们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拆解一下:学做菜。
1. 学习:“看菜谱,学理论”
想象一下,一个从没下过厨房的人,想做一道“红烧肉”。
-
什么是学习?
- 他会先去看菜谱,或者看美食视频。这就是学习。
- 菜谱会告诉他:需要哪些食材(五花肉、冰糖、老抽、生姜...),每个步骤是什么(焯水、炒糖色、炖煮...),火候怎么控制,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 这些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框架。通过学习,你等于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获取了别人花费大量时间才总结出的规律。你不用亲自去试错100次才知道酱油和糖的比例。
-
只学习,不实践会怎样?
- 他会变成一个“键盘厨神”。他能把红烧肉的理论、历史、各种流派说得头头是道。但你让他真上手做,他很可能会把糖炒糊,把肉炖老。因为理论是标准化的,但现实是多变的(比如你家的锅导热快,你买的肉偏肥等等)。
这就是纳瓦尔说的学习。它给了你基础的“地图”和“操作手册”,让你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它能极大地提高你做事的效率,避免犯一些别人已经犯过的、低级的错误。
2. 经验:“亲自下厨,感受火候”
现在,这个人开始动手做了。
-
什么是经验?
- 他第一次炒糖色,火开大了,糖糊了,味道发苦。这是一次失败的经验。
- 他第二次做,小心翼翼地用小火,发现糖色炒得很完美。这是一次成功的经验。
- 他炖肉时,菜谱说1小时,但他发现自家锅里的肉45分钟就软烂了。他记住了,下次可以提前关火。这又是一次基于现实的调整经验。
-
只凭经验,不学习会怎样?
- 他可能需要自己摸索很久,浪费很多食材,才偶然发现“糖+酱油”的组合很好吃。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焯水”这一步是为了去除腥味和血水,做出来的菜总有一股怪味。
- 他的进步会非常缓慢,而且做菜的水平会很不稳定,有时候好吃,有时候难吃,因为他没有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自己,只能依赖“感觉”和“运气”。
这就是纳瓦尔说的经验。它是你在真实世界里一次次试错、碰壁、修正后得到的“体感”和“直觉”。书本给不了你这种感觉。犯错,就是你为获取宝贵经验支付的“学费”。
两者结合,才是王道
现在,我们把“学习”和“经验”结合起来看:
一个优秀的厨师,他既懂烹饪理论(学习),又亲自下厨上万次(经验)。
- 当他拿到一块新的食材时,他脑子里的**知识库(学习)**会告诉他这块肉的特点,适合什么烹饪方法。
- 同时,他的**手感和直觉(经验)**会告诉他,今天这块肉偏瘦,火候要稍微小一点,炖的时间要短一点,才能保证口感不柴。
这就是判断力。
判断力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在“学习”提供的地图上,通过“经验”这个导航仪,不断校准路线、优化选择后,内化成的一种近乎本能的能力。
所以,纳瓦尔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你不能只当一个天天看书的书呆子(只有学习),也不能当一个只知道埋头干活、从不总结复盘的莽夫(只有经验)。
你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模型,然后勇敢地去实践、去承担风险。在实践中,用你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行动,再用行动的结果来验证和修正你的知识。
这个循环的次数越多,你犯的错越有价值,你的判断力就越精准、越值钱。
在今天这个时代,杠杆效应(比如资本、代码、媒体)被无限放大。一个好的判断,可能会给你带来百倍千倍的回报;一个坏的判断,也可能让你瞬间归零。这就是为什么纳瓦尔如此看重“判断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