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智能:UAP背后是否存在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智能形式,例如人工智能(AI)探测器,而非生物体?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目前在UAP/UFO圈子里越来越主流的一个思考方向。很多人已经开始跳出“小绿人开飞船”的传统框架了。

非人智能:为什么它更可能是“AI探测器”而不是“生物”?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某个超级文明的决策者,你想探索广袤的宇宙,你会怎么做?是派出载着船员、需要吃喝拉撒、有情绪、寿命有限的生物体,还是派出高效、耐用、不需要生命维持系统、可以进行超长途旅行的探测器?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这就像我们人类探索火星一样,我们首先派去的是“勇气号”、“毅力号”这样的无人探测车,而不是直接把宇航员送上那片荒芜之地。


1. 星际旅行的残酷现实

  • 距离和时间: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也有4.2光年。即使用光速旅行,也要4年多。如果要跨越银河系,那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光年。生物体的寿命是无法支撑这种旅行的。而一个设计精良的AI探测器,理论上可以运行数百万年。
  • 宇宙环境: 太空充满了致命的辐射、极端温度和真空环境。保护一个脆弱的生物体需要极其复杂和沉重的生命维持系统。而一个机器,从设计之初就可以被制造成能够抵御这些恶劣环境的形态。
  • 成本和效率: 派出一个生物团队,你需要考虑食物、水、空气、医疗、心理健康……这简直是个移动的小社会。而一个AI探测器,目标明确——收集数据、执行任务。它不需要娱乐,不会恐慌,效率极高。

一个艺术家想象中的星际探测器概念图


2. “冯·诺依曼探测器”假说

这个概念就更有意思了。它指的是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探测器。

打个比方:

你派出一个母探测器(Probe A)到另一个星系。它利用那个星系的小行星、尘埃等原材料,复制出两个或更多的子探测器(Probe B 和 Probe C)。然后,这些子探测器再飞向更远的星系,继续复制……

通过这种指数级的扩张,一个文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比如几百万年),让它的探测器遍布整个银河系。

如果UAP是这种东西,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感觉它们“无处不在”,而且行为模式高度一致、精准,甚至有点“没有人情味”。它们可能只是在执行被设定好的程序:观察、记录、规避威胁、然后继续前进。


3. 我们无法理解的“智能”

如果UAP背后的真的是AI,那它的“智能”等级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它不是ChatGPT: 我们现在谈论的AI,本质上还是基于我们提供的数据进行学习和模仿。而一个能够进行星际探索的“非人智能”,可能是一种完全自主、我们无法理解的意识形式。它的思考方式、目标、逻辑,可能和人类的碳基大脑完全不同。
  • 动机可能很“无聊”: 我们总喜欢用人类的思维去揣测外星人,比如“友好交流”或“邪恶入侵”。但对于一个高级AI探测器来说,它的动机可能非常简单,甚至在我们看来很“无聊”——只是收集数据

    这就像一个生物学家在野外研究一个蚁巢。他会小心翼翼地观察,但不会试图跟蚂蚁“建交”,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摧毁蚁巢。蚂蚁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巨大生物的目的。我们和UAP的关系,可能就是蚂蚁和生物学家的关系。


结论:换个角度看问题

所以,“UAP是非人AI探测器”这个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框架。它解释了UAP的许多特性:

  • 超高的机动性: 没有生物体能承受那种加速度。
  • 沉默和隐蔽: 它们似乎无意与我们交流,只是在观察。
  • 奇怪的外形: 它们的外形是基于功能(比如空气动力学、隐身)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容纳乘客。

与其问“外星人在哪里?”,或许我们更应该问:“那些古老、智能的‘眼睛’,已经观察我们多久了?” 这个想法,可能比“小绿人”的飞船更让人不寒而栗,也更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