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何看待“宽恕”这个问题?幸存者是否必须宽恕操控者才能真正疗愈?

创建时间: 8/14/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你好!很高兴能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是很多幸存者在疗愈路上最纠结的一点。根据杰克森·麦肯锡在书中的观点,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我来给你梳理一下。

关于“宽恕”:幸存者真的需要原谅操控者才能疗愈吗?

简单直接的回答是:不,作者认为你完全没有必要宽恕那个操控你、伤害你的人。 甚至,强迫自己去“宽恕”,反而可能会阻碍你的疗愈。

作者的核心观点:别急着“宽恕”!

我们从小被教育“宽恕是一种美德”,“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这句话在很多普通的人际摩擦中是适用的。但杰克森·麦肯锡明确指出,这种“传统智慧”在面对病态操控者(比如自恋型人格、反社会人格)时,不仅不适用,甚至是有害的。

为什么呢?可以从这几点来理解:

  1. “宽恕”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否定。 当一个操控者对你进行了长期的精神虐待、情感操控后,你的感受(愤怒、悲伤、困惑)是完全正当的。它们是你内心发出的警报,告诉你“这不对劲!我受伤了!”。如果这时你强迫自己去“宽恕”,就等于是在告诉自己:“我的感觉是错的,这件事没那么严重,我不该生气。” 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我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是在否定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痛苦。

  2. 操控者不配得到“宽恕”。 “宽恕”这个概念通常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犯错的人有悔意,或者至少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病态的操控者往往缺乏同理心和悔意。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一切都是你的问题。对一个毫无悔意、甚至可能还在暗中嘲笑你的人谈“宽恕”,这本身就很荒谬,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

  3. 过早的“宽恕”会让你模糊边界,甚至再次陷入危险。 如果你轻易地“原谅”了对方,你内心的警报系统就会被关闭。这会让你误以为对方是可以再次接触的,从而给了他们再次伤害你的机会。真正的安全来自于清晰的边界和认识:“这个人是危险的,我必须远离他/她。”

那如果不“宽恕”,真正的疗愈是什么样的?

作者认为,疗愈的重点根本不在于你如何对待那个操控者,而在于你如何对待你自己。疗愈不是“原谅他”,而是“放过自己”。但“放过自己”的方式,不是通过宽恕,而是通过以下这些步骤:

  • 接纳(Acceptance): 这不是接纳对方的行为,而是接纳事实。你要百分之百地承认:“是的,我被虐待了。这不是我的错。那个人就是那样的人,他/她不会改变。” 接纳现实,才能让你停止幻想和期待,从而迈出第一步。

  • 哀悼(Grieving): 允许自己为失去的时间、情感、信任和曾经的梦想而悲伤。不要压抑你的愤怒和眼泪。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告诉你你的底线在哪里,它是在保护你。充分地感受这些情绪,是把内心的“毒素”排出去的过程。

  • 放下(Letting Go): 这里的“放下”不是“宽恕”。放下的是你对这个人的执念。比如:

    • 放下“他为什么这么对我”的反复思索。
    • 放下“希望他能改变”的幻想。
    • 放下“要让他得到报应”的渴望。
    • 放下不断查看他社交媒体的冲动。

    这种“放下”,是为了把宝贵的精力从那个黑洞里抽回来,全部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和重建中。

一个简单的比喻帮你理解

你可以把操控者想象成一个全天24小时播放噪音和垃圾内容的广播电台

  • 强迫自己去宽恕,就像是逼着自己说:“嗯,这个电台的噪音其实也挺好听的,我要学会欣赏它。” 这很痛苦,也很虚伪。
  • 真正的疗愈,是找到收音机的开关,直接关掉它。或者干脆换个频道,去听你喜欢的音乐。

你不需要去“原谅”那个垃圾电台,你也不需要祝它越办越好。你只需要从你的世界里把它彻底移除。一开始你可能还会习惯性地想去调到那个频道,但慢慢地,你会发现,没有了噪音,你的世界清静又美好。最终,你会达到一种**“无所谓(Indifference)”**的状态。你甚至都懒得去恨他,因为他已经不值得你投入任何一丝情感了。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疗愈。

所以,请放下“我必须宽恕”的包袱。你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验证自己的感受,重建自己的边界和生活。宽恕,从来都不是你必须完成的作业。

创建时间: 08-14 15:56:52更新时间: 08-14 16: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