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扎心的问题。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回答,我的答案是:我们学到了一些,但忘得更快。
这听起来很矛盾,对吧?让我给你拆开揉碎了说说。
为什么我们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你可以把这事儿想象成减肥。每个人都知道减肥的秘诀是“管住嘴,迈开腿”,这是写在教科书里的“历史教训”。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会复胖?
-
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是刻在基因里的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组成的。当市场一片大好,人人都在赚钱的时候,你的理智会告诉你“有风险”,但你的贪婪会说“再不进场就亏了!”、“这次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非理性繁荣”。 反之,当危机来临,市场暴跌,你的理智会说“这是价值洼地,应该抄底”,但你的恐惧会让你“赶紧抛掉,不然就血本无归了!”。 这种由贪婪和恐惧驱动的追涨杀跌,是每一次泡沫和崩溃的根本动力。这个“人性”的bug,几百年来就没变过。
-
记忆的“保质期”太短了 亲身经历过1929年大萧条的那代人,对风险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但他们的孙子辈,在享受着战后几十年的繁荣时,是无法体会那种痛苦的。对他们来说,大萧条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词。 同样,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刚入行的交易员可能还是个孩子。当他们今天手握重金在市场上搏杀时,前辈们“别碰高风险衍生品”的警告,听起来就像爷爷奶奶让你“多穿点”一样,有点烦,但不太会往心里去。 伤疤好了,疼就忘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伤疤”,但这个记忆很难跨代传递。
-
“新瓶装旧酒”的陷阱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它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17世纪的荷兰人炒郁金香,2000年的人炒互联网股票,2008年的人炒房地产次级贷,今天的人炒各种虚拟货币... 你看,每一次的“主角”都不一样,技术和名词也越来越复杂(什么CDO, DeFi...)。这给了人们一个绝佳的借口:“这次真的不一样了!旧的规律不适用了!” 但剥开这些花里胡哨的外壳,内核还是那个老故事:用过高的杠杆,去追逐一个被过度炒作的资产。
但我们真的什么都没学到吗?也不是
说我们完全没长进,也有点冤枉。我们更像是“亡羊补牢”的高手。
-
我们有了“安全网”和“防火墙” 每次大危机之后,我们都会打上一些“补丁”。
- 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监管市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FDIC),让储户的钱不至于因为银行倒闭而血本无归。
-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的银行都被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就是多留点家底,别全拿去放贷),并进行“压力测试”,模拟极端情况看银行会不会倒。
这些制度就像是给金融系统装上了“保险丝”和“消防喷淋”。它不能保证完全不起火,但可以在火灾发生时,防止整个大楼被烧毁。
-
“救火”的速度和工具都升级了 对比一下1929年和2008年,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差别。 1929年危机爆发后,当时的政府和央行反应迟钝,甚至采取了错误的紧缩政策,导致危机演变成长达十年的大萧条。 而2008年雷曼兄弟一倒,美联储和各国央行几乎是立刻行动,向市场注入海量的资金(量化宽松),不计代价地阻止系统性崩溃。2020年疫情冲击时,这个反应速度更快。 这就像一个医生,见过几次心脏病人发作后,下一次再见到类似症状的,就知道该立刻上什么药、用什么设备了,而不是还在翻书。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真的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吗?
我的看法是:
在技术和制度层面,我们学到了。我们有了更强的监管工具、更快的危机应对机制。我们努力地让金融这艘大船更坚固,救生艇更多。
但在人性层面,我们很难学会。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把船开得飞快,去冲撞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冰山。
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或许就是:我们总会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消灭人性的贪婪(这不可能),而是在下一次贪婪失控时,我们准备的“安全网”能接住更多的人,让整个社会不至于摔得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