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DL 信仰”是否是一种类似宗教的社会现象?

涛 沈
涛 沈
Financial technology expert.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圈子里的人也经常开玩笑这么说。要我说,它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宗教,但很多行为和表现,真的跟宗教太像了,所以大家才会有这种感觉。

让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讲讲,你就明白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 “HODL” 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最早是因为一个老外喝多了,在论坛上发帖,想打“HOLD”(持有),结果手一抖打成了“HODL”。他当时的意思是,不管市场怎么暴涨暴跌,他都坚信比特币的未来,所以打死也不卖。后来,这个词就火了,成了“Hold On for Dear Life”(为了美好的生活坚持住)的缩写。

所以,“HODL信仰”就是指:坚信加密货币(尤其是比特币)是未来的趋势,无论中间经历多大的价格波动,都长期持有,绝不轻易卖出。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它到底哪里像宗教:

1. 有“神”和“先知”: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至今没人知道是谁,非常神秘。他就像是这个世界的“创世神”,留下了“创世区块”和“白皮书”就消失了。大家都在研究他的话,揣摩他的思想。还有像以太坊的创始人V神(Vitalik Buterin)等,也被很多人视为引领方向的先知。

2. 有“圣经”: 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就是这个圈子的“圣经”。很多人会去逐字逐句地研究它,把它奉为最高指导原则。里面讲的“去中心化”、“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等概念,就是他们的核心教义。

3. 有坚定的“信仰”: HODLer们相信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而是“代码”和“数学”。他们坚信,基于数学和密码学的比特币,比由政府和银行控制的传统货币更公平、更可靠。这种信念,在面对市场暴跌、资产缩水90%的时候,还能坚持下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

4. 有“仪式感”和“行话”: “HODL”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每当市场大跌,大家会在社区里互相打气,高喊“HODL!”。“逢低买入”(Buy the Dip)也是一种常见的仪式性行为。圈内还有很多外人听不懂的行话,比如“钻石手”(Diamond Hands,指意志坚定,打死不卖的人)、“纸手”(Paper Hands,指一跌就卖的胆小鬼)、“FUD”(指散播恐惧、不确定和怀疑言论的人)。这就像宗教内部的特定用语一样,能区分“我们”和“他们”。

5. 有“传教”和“社群”: 你身边要是有个坚定的HODLer,他很可能会不厌其烦地向你“布道”,给你讲比特币的好处,劝你也买一点,这叫“给朋友赋能”。他们在Twitter、Reddit、Discord等地方有非常庞大的社群,大家在里面分享信息、巩固信仰、一致对外(比如一起嘲讽那些不看好比特币的传统金融大佬)。

6. 有“异端”和“敌人”: 那些半途而废、在低谷时卖掉币的人,会被称为“叛徒”或“纸手”,受到鄙视。而那些公开唱衰比特币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则被视为“敌人”或者散播FUD的“异教徒”。

但是,它和真正的宗教又有本质区别:

  • 核心目的不同: 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慰藉、灵魂的救赎和来世的幸福。而“HODL信仰”的核心,说白了,最终目的还是现实世界里的经济回报,也就是“搞钱”,以及对一种新技术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景。它的终点是“财务自由”,而不是“上天堂”。
  • 没有超自然力量: 它不涉及神明、魔法或者任何超自然的东西。它的基础是代码、数学和经济学理论,一切都是公开透明、可以验证的。
  • 没有统一的组织: 宗教通常有教堂、寺庙、神职人员等一套等级分明的组织架构。而加密世界是去中心化的,没有教皇,也没有主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

总结一下:

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HODL信仰”借用了宗教的外壳和很多行为模式,来构建一个强大的社群共识,帮助人们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时,能够坚持下去。

与其说它是一种宗教,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狂热粉丝团”和“高风险投资俱乐部”的结合体**。它有类似宗教的狂热、信念和社群凝聚力,但其内核追求的却是非常现实的财富和技术变革。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独特,也正是加密世界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