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是否还有可能再次成为一种“流行音乐”?为什么?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爵士乐是否还有可能再次成为一种“流行音乐”?
我的看法是:很难,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是“流行”的方式会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简单来说,爵士乐想再变回像Taylor Swift或者周杰伦那样的“大众流行音乐”,几乎是不可能了。但它正在以其他方式,悄悄地影响着新一代的听众,并以一种新的姿态“流行”着。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给你解释一下。
1. 为什么很难再现“摇摆乐时代”的辉煌?
你得知道,爵士乐也曾经是“顶流”。在上世纪30、40年代,爵士乐里的“摇摆乐”(Swing)分支,就是当时的抖音神曲和K-pop。那时候的年轻人,去舞会就是跟着Count Basie, Duke Ellington这些大乐队(Big Band)的音乐跳舞,这些音乐家就是当时的超级巨星。
但后来,爵士乐自己“进化”了,也正是这种进化,让它离大众越来越远。
-
从“跳舞”到“聆听” 从四五十年代的“比波普”(Bebop)开始,爵士乐手们不满足于只为舞会伴奏了。他们开始玩一些更复杂、更快、更炫技的东西,即兴solo变得特别长,和弦也越来越怪。音乐从一种**“社交的、身体的”音乐,变成了一种“欣赏的、脑子的”**音乐。
打个比方: 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是去看好莱坞爆米花大片,图个爽快热闹。后来,爵士乐自己变成了小众的、烧脑的艺术电影,你需要坐下来,全神贯注才能看懂其中的精妙之处。普通人下班累了,可能就不想再花这个脑子了。
-
“自由”是核心,但“自由”不等于“流行” 现代爵士乐的核心魅力在于“即兴”(Improvisation)。同一首曲子,每次演出的版本可能都完全不同。这对乐迷来说是惊喜,但对普通听众来说,缺少了流行音乐那种固定的、朗朗上口的“记忆点”。你想想,流行歌我们能跟着唱,是因为副歌(Chorus)每次都一样。如果一首歌的副歌每次都不一样,你很难学会,自然也就很难传播开。
-
当今音乐市场的竞争 现在的音乐市场太“卷”了。流行、摇滚、嘻哈、R&B、EDM(电子舞曲)等等,每种音乐类型都在争夺你的耳朵。这些音乐大多是为现代生活节奏量身定做的:结构简单、旋律抓耳、适合在短视频里当BGM。而爵士乐那种动辄七八分钟,结构复杂,需要静心聆听的特点,在如今这个“3秒就划走”的时代,确实有点吃亏。
2. 但换个思路看“流行”,爵士乐其实一直都在
虽然爵士乐本身不再是排行榜上的常客,但它的影响力像水一样,渗透到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方方面面。它以一种“隐藏款”的方式继续流行着。
-
成为流行音乐的“基因库”和“高级调味料” 现在很多你听到的流行歌,背后都有爵士乐的影子。
- 嘻哈(Hip-hop):很多嘻哈音乐的制作人最喜欢采样(Sampling)老爵士唱片里的鼓点和旋律,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律动。格莱美获奖专辑,Kendrick Lamar的《To Pimp a Butterfly》就是一张深度融合了爵士乐的嘻哈专辑。
- R&B和流行歌:很多歌手的歌里用的和弦进行,其实就是从爵士乐里“借”来的,这会让音乐听起来更丰富、更“高级”。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伦,他的很多歌里(像《印第安老斑鸠》)就有非常明显的爵士乐元素。
- 跨界合作:像Lady Gaga这样的流行天后,也特地和传奇爵士歌手Tony Bennett合作出专辑,这本身就说明了爵士乐在音乐圈内崇高的地位和独特的魅力。
-
以“混血儿”的身份重获新生 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它正在和别的音乐类型结合,变成一些新的、更酷、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混血音乐”。
- Lo-fi Hip Hop:这可能是当前爵士乐“流行化”最成功的例子了!你在咖啡馆、书店,或者自己学习工作时听的那些“24/7 study/relax beats”直播,背景里那些慵懒、放松的音乐,90%以上都是用爵士乐的和声、乐句采样做出来的。无数人每天都在听这种音乐,虽然他们不叫它“爵士乐”,但它的灵魂就是爵士。
- 新派爵士/融合爵士:像Snarky Puppy, Robert Glasper, Kamasi Washington这些新一代的爵士音乐家,他们把爵士和放克(Funk)、灵魂乐(Soul)、嘻哈、电子乐融合在一起,音乐好听又有律动,演出现场气氛堪比摇滚演唱会,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爵士乐不太可能再变回那种定义一个时代的**“主流流行音乐”**了。它已经把这个接力棒交给了摇滚、嘻哈和流行乐。
但是,它也绝对没有“过时”或“死亡”。它更像是一位退隐江湖的武林宗师。你可能在排行榜上看不到他的名字了,但江湖上到处都是他的传说,很多当红的新人用的招式,追根溯源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同时,他自己也没闲着,还在带着一帮新徒弟,玩着一些更酷、更前卫的东西,吸引着真正懂行的人前来朝圣。
从这个角度看,爵士乐以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一直“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