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教育(如大学的爵士专业)的普及,对这门艺术是好事还是坏事?

创建时间: 8/18/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也很有意思的话题,就像在问“武林秘籍被公开印刷出版,对整个江湖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样。它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一个典型的“双刃剑”问题。

让我以一个爵士乐爱好者的身份,给你掰扯掰扯这里面的利与弊。

积极的一面:系统化、传承与普及

首先,我们得承认,爵士乐教育的普及,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以前,学爵士乐基本靠“口传心授”。你得混迹在爵士乐的圈子里,找到一个厉害的乐手当老师(或者说“师傅”),然后跟着他一场一场地演出,在实践中偷师。这种方式非常依赖机遇和个人悟性。

    而大学的爵士专业,把这门艺术里那些可以说清楚的部分——比如和声理论、乐理、编曲方法、各种大师的经典乐句分析——都整理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这就像是把零散的“武功招式”整理成了一本本的“武功秘籍”。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 音乐家的“基本功”更扎实 从爵士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技术能力非常强。他们的视奏(看着谱子直接弹/唱)、乐理知识、对乐器的掌控力,往往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专业水准。这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各种专业的音乐工作。

  • 爵士乐的“火种”得以保留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传承。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承担了研究和保存的功能。教授们会系统地研究Louis Armstrong, Duke Ellington, Charlie Parker, Miles Davis等一代代大师的作品和历史,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整理、记录下来,再传授给下一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爵士乐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而出现知识断层。

  • 为普通人打开大门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生在纽约或者新奥尔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融入当地的爵士乐场景。大学教育让爵士乐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一个在内陆城市长大的孩子,只要有才华、肯努力,就有机会通过考大学来系统地学习这门艺术,这极大地扩大了爵士乐的人才基础。

令人担忧的一面:同质化与“学院派”的束缚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另一面。当一门原本“野性”十足的艺术被请进象牙塔后,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 “学院派”爵士乐的诞生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当所有学生都学着同一套教材,分析着同样的经典乐句,练习着同样的音阶时,培养出来的乐手很容易“千人一面”。他们的演奏技巧无可挑剔,但听起来却缺少个性和辨识度,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可能会听到很多技术上完美无瑕,但却无法打动你的音乐。

  • “野性”的流失 爵士乐诞生于街头、舞厅和烟雾缭绕的酒吧里。它源于非裔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和抗争,充满了蓝调的根源和即兴的火焰。这是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音乐。

    当它被搬进窗明几净的教室,变成了需要打分和考试的科目时,那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感觉”(Feeling)和“摇摆”(Swing)就很容易被淡化。音乐家们可能更关心如何正确地演奏一个复杂的和声,而不是如何用音乐去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如何让听众忍不住跟着摇摆。

  • 技术至上,忽略了“心” 学院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强调“对”与“错”。比如这个和弦进行应该用什么音阶来即兴,那个节奏型应该怎么处理。这导致一些乐手过度依赖理论,演奏变得像是解数学题,精准但冰冷。而爵士乐的精髓之一恰恰是“犯错”的艺术和个性的表达,有时候一个理论上的“错音”反而会成为神来之笔。

结论:不是“好”或“坏”,而是“新阶段”

所以,爵士乐教育的普及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的看法是:它既不是纯粹的好事,也不是纯粹的坏事,而是爵士乐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像一个“加速器”和“过滤器”。

  • 它加速了基础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能快速入门,并拥有过硬的技术。
  • 它也过滤掉了一部分原始的、粗砺的元素,让音乐变得更加“精致”和“规范”,但有时也更“无趣”。

真正优秀的音乐家,是那些懂得如何利用学院教育的人。他们会在大学里疯狂吸收知识,练就一身本领,但毕业后,他们会把这些理论内化,然后重新回到爵士乐的“江湖”——去Live House演出,去和不同的乐手Jam(即兴合奏),去感受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框架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性表达。

说到底,大学给了你一张非常详细的地图,告诉你前人走过的所有道路。但真正的冒险,还得靠你自己走出课堂,去地图上未曾标记的荒野闯荡一番。这,可能才是爵士乐精神在当今时代最好的延续。

创建时间: 08-18 10:21:24更新时间: 08-18 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