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确保其服务对所有年龄段和背景的用户都具有包容性和可及性?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这不光是像LINE雅虎这样的大公司要考虑的事,对所有想把服务做好、做大的企业来说,这都是个核心问题。我就站在一个普通但有点经验的用户的角度,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让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都能愉快使用,企业要怎么做?

想象一下,我们去一个公共场所,比如一个大商场。如果这个商场只有楼梯,那坐轮椅的人、推婴儿车的父母、甚至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就很难进去。但如果商场设计了平缓的坡道和电梯,那是不是所有人,包括拉着行李箱的游客和刚刚运动完腿软的年轻人,都觉得方便多了?

企业做APP或网站服务,其实就是在线上“盖大楼”。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方便好用,道理是相通的。关键在于从一开始就把“所有人”都考虑到设计里,而不是事后打补丁。

具体来说,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1. 从“心”出发:真正去理解形形色色的人

这绝对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做产品的人脑子里只有一个“25岁、精通数码、住在大城市”的用户画像,那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让很多人用着别扭。

  • 组建一个“五花八门”的团队:如果团队里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甚至有身体不便的员工,他们自己就能在产品还是一张草图的时候,发现很多“想当然”的设计问题。比如,“这个图标颜色对色弱的同事来说根本看不清”、“这个操作手势对我妈来说太复杂了”。
  • 别坐在办公室里猜,走出去聊:多找些真实的用户来聊聊天,看看他们是怎么用手机的。不光要找年轻人,更要找爷爷奶奶、小镇居民、或者有特殊需求的人。看他们在哪一步会卡住,会皱眉头,这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来得真实。

2. 设计时多想一步:像修无障碍通道一样

有了理解之后,就要把这些想法落实在设计里。这就像给线上服务加上“坡道”和“电梯”。

  • 给“眼神儿不太好”的人

    • 字能放大:最基本的一点,允许用户在系统里调大字体后,APP里的字也能跟着变大,而且不会排版错乱。
    • 颜色对比要清晰:背景和文字的颜色要分明,别用那种“高级灰”配“浅灰字”,看着费劲。这对老年人和有视觉障碍的人都至关重要。
  • 给“手指不太灵活”的人

    • 按钮做大点:按钮和链接的点击区域要足够大,特别是对老年人或者在颠簸的公交车上使用的人来说,点不准真的很让人抓狂。
    • 别搞太复杂的手势:酷炫的滑动、拖拽操作可能年轻人觉得好玩,但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点击”按钮最可靠。
  • 给“第一次用”的新手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 说人话:界面上的文字要简单明了,别用太多行业黑话或网络潮语。目标是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教授都能看懂。
    • 图标要易懂:一个“垃圾桶”图标全世界基本都懂是删除,但一些设计得太抽象的图标,真的会让人一头雾水。如果怕人不懂,可以在图标旁边加上文字说明。
    • 文化包容性:在用人物插画或案例时,要展现不同的肤色、年龄和性别,让用户感觉“这里也有我的位置”。在不同国家/地区提供服务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和用语。

3. 技术来帮忙:让机器也能“读”懂你的服务

这一点很多人会忽略,但对残障人士来说是“救命”的。

想象一下盲人用户,他们使用手机是靠“屏幕朗读”功能的(一个能把屏幕上的字和按钮都读出来的“小助手”)。

如果一个按钮只是一个图片,但开发者没有给这个图片加上文字说明(比如“这是一个‘搜索’按钮”),那“小助手”读到这里时只会说“图片”,用户就根本不知道这个按钮是干嘛的。

所以,企业需要确保:

  • 所有图片都有文字描述。
  • 所有视频都有字幕,方便听障用户。
  • 整个APP或网站,只用键盘(不用鼠标)也能完整地操作一遍。

4. 持续的功课:发布了不是结束

这事儿没有“一劳永逸”。

  • 提供一个方便的反馈渠道:让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很容易地找到地方提意见。比如一个清晰的“意见反馈”入口。
  •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自己的服务是否还符合包容性和可及性的标准,因为技术在变,用户的需求也在变。

简单总结一下

要让服务对所有人都友好,就像是开一家欢迎所有人的餐厅。你不仅要考虑大部分顾客的口味(核心功能),还要准备好儿童座椅(方便带孩子的家庭),提供素食菜单(满足不同饮食习惯的人),门口有平缓的坡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人),菜单上的字要够大够清晰(方便老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或慈善,这其实是让产品本身变得更强大、更受欢迎的秘诀。因为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设计,通常也对没戴眼镜的近视眼友好;一个为残障人士做的改进,常常也能让普通人在特定场景下(比如单手操作手机时)受益。最终,所有人都是赢家。

创建时间: 08-15 06:06:19更新时间: 08-15 10: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