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上市(IPO)的过程是怎样的?它采用了哪些独特的方式?

Christa B.Eng.
Christa B.Eng.
Young tech entrepreneur, recently launched an AI-powered SaaS.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Google当年的搞法确实是把华尔街那帮穿西装的给整不会了。

要理解Google的特殊,得先知道一般的公司上市是啥样的。

传统IPO模式:圈内人的游戏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限量款球鞋发售。品牌方(要上市的公司)不想自己费劲去卖,就找了几个大的经销商(就是投资银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经销商跟品牌方商量一个批发价,比如每双鞋1000块,然后把所有鞋都包圆了。

接着,这些经销商不会把鞋公开卖,而是优先分给自己的VIP大客户(大型基金、富豪们)。这些VIP客户用1000块的价格拿到鞋。等鞋子正式上市交易那天,因为外面很多人抢,价格可能一下就飙到2000块。VIP客户一转手,轻松赚一倍。

你看,这个过程里,普通人基本没机会原价买到,而且公司(品牌方)其实也亏了,它本可以卖更高价的。大部分利润都被投行和他们的VIP客户给赚走了。

Google的玩法: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他们觉得传统方式不公平、效率低。他们说,我们公司的座右铭是“不作恶”(Don't be evil),那我们的股票也应该让所有人,不管是华尔街大鳄还是我邻居大妈,都有公平的机会买到。

于是他们用了“荷兰式拍卖”,这在当时的大型IPO里是闻所未闻的。

过程是这样的:

  1. 自由出价:Google不找投行私下定价。而是直接对所有想买股票的人说:“我们要卖这么多股,你们自己来出价吧!告诉我你愿意用什么价格买多少股。” 比如,你可以出价“我愿意花90美元买100股”,另一个人可能出价“我愿意花88美元买500股”。

  2. 确定最终价格:等所有人都出完价,Google就从最高价开始往下捋。比如,出价100美元的有多少股,99美元的有多少股……一直往下加,直到累计的股份数量正好等于他们想发行的总股数。假设捋到85美元的时候,股份数凑够了,那么这个85美元就是最终的“成交价”(Clearing Price)。

  3. 人人平等: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所有出价在85美元及以上的人,都能买到他们想要的股票,但他们全都只需要付85美元一股!就算你当时豪气冲天出价100美元,最后也是按85美元成交。

这种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

  • 公平:它把主动权给了市场,给了所有投资者。不管你是谁,只要你出的价够高,就能入场,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的“内部圈子”。
  • 价格发现:对Google自己来说,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发现股票的真实市场价值,让公司融到更多的钱,而不是让利润在上市第一天就“送”给了投行和他们的客户。
  • 透明:整个过程比传统方式透明得多。

除了拍卖方式,还有其他好玩的地方:

  • 创始人信: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上市文件(S-1文件)里,佩奇和布林写了一封非常规的“创始人信”。信里直白地告诉未来的股东:“我们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长远的,不会为了短期的季度盈利而牺牲长远的机会和创新。如果你只是想赚快钱,那我们可能不适合你。” 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相当于提前给所有投机者打预防针。
  • 附上《花花公子》杂志:更奇葩的是,他们的上市文件里还把一期《花花公子》(Playboy)杂志作为附件。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俩之前接受了《花花公子》的专访,按照规定,上市前的重要访谈都得公开,于是他们就老老实实地把整本杂志给附上去了。这事儿也成了当时的一个大新闻,充分体现了他们那种极客、不拘一格的风格。

总而言之,Google的IPO过程就像它的产品一样,充满了颠覆精神。它不仅是一次融资活动,更像是一次对华尔街传统规则的公开挑战,完美地诠释了这家公司早期的理想主义和极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