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理论将'历史'与'神话'的界限完全模糊,你认为这对我们探求真相是有益还是有害?
哈喽,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这确实是个挺核心的问题,不光是针对阿努那奇这种理论,它几乎触及了我们怎么看待“过去”的根本。
我的核心观点是:从探求“事实真相”的角度来说,这种模糊是极其有害的;但从探求“文化真相”或激发思考的角度,它偶尔也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益处”。
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别急,我给你拆开揉碎了说。
为什么说它“有害”?—— 这相当于在篮球场上用足球规则
想象一下,历史学就像一个有严格规则的法庭。我们要给一个历史事件“定罪”(也就是确定它是不是真的发生过),需要什么?
- 证据(物证): 比如考古挖出来的文物、遗迹、骨骼。
- 书面证词(人证): 比如当时人写的书信、官方记录、石碑铭文。
- 交叉验证: 把不同来源的证据和证词放在一起比对,看能不能对得上。比如,中国史书记载某年有大洪水,考古也恰好在那个年代的地层发现了洪水沉积物,这就很有力了。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历史研究方法”。它的核心是可证伪性和证据优先。你说发生了什么,就得拿出大家都能检验的证据来。
而像“阿努那奇是外星人,创造了人类”这类理论,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了这套规则。
它是怎么做的呢?
- 把“神话”当“密码本”: 它把《苏美尔王表》里那些国王在位几万年的记录,不当成古人对“神性”和“远古”的夸张想象,而是当成“加密信息”,说“一年”其实代表另一个时间单位,或者这是外星人的寿命。这种解读方式,你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我说一年代表一天,他说一年代表一个轨道周期,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规则没了。
- 选择性失明: 它会抓住所有“看起来像”的证据(比如某个壁画上的人像戴着“头盔”),但无视掉成千上万个“看起来不像”的证据(比如绝大多数正常的壁画、生活用品、丧葬习俗)。这就像警察只看嫌疑人穿的鞋和脚印一样,却不管他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 诉诸“未知”: 传统历史学解释不了某个现象(比如巨石阵怎么建的),它的结论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需要更多证据”。而这类理论的结论是“因为你不知道,所以肯定是外星人干的”。这是一种逻辑谬误,用一个未知去解释另一个未知。
所以,从探求“历史事实”这个层面看,模糊“历史”和“神话”的界限是灾难性的。 这等于说,法庭上,律师的想象、做的梦,可以和DNA报告、监控录像具有同等效力。那结果必然是冤假错案遍地,我们离真相也就越来越远了。
那为什么又说它可能“有益”?—— 一剂思想上的“鲶鱼”
虽然这种理论在“求真”上不靠谱,但它在另外两个方面,有时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
-
激发大众兴趣,充当“引路人”: 说实话,正经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枯燥。一份地层报告、陶器碎片分析,远不如“外星人创造人类”的故事有吸引力。很多人(包括我最早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看了《诸神的战车》这类书,才第一次对苏美尔、古埃及、玛雅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这个“引路人”指的路是歪的,但它至少把你带到了历史的大门口。只要你是个有好奇心和思辨能力的人,你迟早会发现这套说辞的漏洞,然后会主动去寻找更靠谱的资料。从这个角度看,它起到了一个“推广”和“科普敲门砖”的作用。
-
挑战思维定势,迫使主流反思: 有时候,主流学术界也会陷入某种思维定势。一些“异端邪说”的出现,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一块石头,会激起巨大的涟漪。 为了反驳这些理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必须把自己的证据和逻辑链条重新梳理一遍,用更通俗、更有力的方式向公众解释“为什么我们认为金字塔是人造的,而不是外星人造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身理论的“加固”和“升级”。 虽然挑战者本身是错的,但它的存在,迫使守擂者变得更强。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打个比方吧:
- 历史学像是在修建一栋坚固的房子。每一块砖(证据)都要经过检验,每一道工序(研究方法)都要严格遵守标准,目的是为了让房子安全、可靠,能住人(接近真相)。
- “历史神话模糊论”则像是在设计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装置。它很酷,很吸引眼球,能激发你的想象力,但你绝对不会想住进去,因为它随时可能塌方。
所以,我的态度是:
把它们严格分开。
我们可以欣赏那个“艺术装置”带来的新奇感和启发,甚至感谢它让我们对“盖房子”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但当我们真的要了解房子的结构、想要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时,我们必须回到严谨的建筑学上来。
对我们个人而言,最好的做法是: 带着对“神话故事”的好奇心,去敲开“严肃历史”的大门。既保持开放的头脑,不轻易否定任何可能性;又坚守理性的底线,明白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证据。这样,我们才能在探求真相的路上,既有乐趣,又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