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桐酒庄历史

Denise Masse
Denise Masse
Fifth-generation Bordeaux winemaker sharing family secrets.

哈喽!聊起木桐酒庄(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的历史,那可真是一部精彩的“逆袭爽文”。它在高手如林的波尔多左岸,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改写了百年不变的规则。

咱们用大白话,把这段故事捋一捋。

一切的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登场

19世纪中期,欧洲最富有的罗斯柴尔DE家族,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对波尔多顶级葡萄酒庄园产生了浓厚兴趣。

1853年,家族的纳撒尼尔·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Nathaniel de Rothschild)买下了一个叫做“Château Brane-Mouton”的酒庄,并正式改名为“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Mouton”在古法语里是“小山丘”的意思,跟“羊”没啥关系,虽然酒标上经常有羊的形象。

(一张经典的木桐酒庄照片)

历史性的“委屈”:1855分级

就在男爵买下酒庄的两年后,也就是1855年,巴黎要举办世界博览会。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想让全世界看看法国葡萄酒有多牛,就下令给波尔多梅多克地区的酒庄搞个排名。

这个排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1855列级庄分级”。他们把最好的酒庄分成了五个等级,最高级就是“一级庄”(Premier Cru Classé)。

当时,拉菲(Lafite)、拉图(Latour)、玛歌(Margaux)和侯伯王(Haut-Brion)这四个酒庄被评为一级庄。而木桐呢?尽管它的酒质和价格当时已经和一级庄不相上下,但因为种种原因(有说是酒庄当时被英国人持有,法国人有点“排外”;也有说是因为交易价格数据问题),木桐被评为了“二级庄”的第一名

这口气,罗斯柴尔德家族憋了一百多年。

传奇人物登场:菲利普男爵的奋斗

故事的转折点,来自纳撒尼尔男爵的曾孙——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这位老兄在1922年,年仅20岁的时候就接管了酒庄。他是个极具远见和艺术品位的狠角色。

他做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 首创“酒庄装瓶”:在当时,酒庄都是把酿好的酒装在大木桶里卖给酒商,由酒商自己去装瓶贴标。这里面猫腻就多了,酒的品质没法保证。菲利普男爵在1924年拍板决定:“我的酒,必须在我的酒庄里装瓶!”(Mis en Bouteille au Château)。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创举,直接保证了每一瓶木桐的品质和真实性,也大大提升了酒庄的声誉。

  2. 艺术酒标:从1945年开始,为了庆祝二战胜利,菲利普男爵决定,每年邀请一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为当年的木桐设计一款独一无二的酒标。毕加索、夏加尔、安迪·沃霍尔、米罗、康定斯基……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为木桐画过酒标。这让木桐不仅仅是一瓶酒,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身价倍增。

    比如1973年的酒标是毕加索的《酒神祭》,2000年的“千禧羊”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集合了多年艺术酒标的图片)

终极逆袭:晋升一级庄

菲利普男爵一生最大的执念,就是把木桐从二级庄提升到一级庄。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和资源,为此奋斗了整整50年!

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来表达自己的不甘:

"Premier ne puis, second ne daigne, Mouton suis." (我不能是一级,但我不屑于做二级,我就是我,木桐!)

终于,在1973年,法国农业部长雅克·希拉克(后来成了法国总统)签署文件,正式将木桐酒庄破格提升为一级庄。这是1855分级制度建立一百多年来,唯一的一次修订,空前绝后。

菲利普男爵欣喜若狂,立刻将自己的格言改成了:

"Premier je suis, second je fus, Mouton ne change." (如今我是一级,过往曾是二级,但我木桐,从未改变。)

这句话充满了胜利者的骄傲和自信。

传承至今

菲利普男爵于1988年去世后,他的女儿菲莉宾女男爵(Baronne Philippine de Rothschild)接过了火炬,继续将木桐的艺术和品质传统发扬光大,直到她2014年去世。现在,酒庄由她的孩子们共同管理。

所以,木桐酒庄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酿酒史,更是一部关于家族荣誉、艺术创新和不懈奋斗的传奇故事。下次你看到一瓶木桐酒,可以想想它背后这段“逆天改命”的精彩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