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法挺有意思的,我琢磨了一下,觉得挺有道理。咱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想想什么是“艺术”?一幅梵高的画,本质上就是一些颜料和一块布。为什么值那么多钱?因为它背后有故事、有情感、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最重要的是,有一群人(整个艺术圈和市场)达成了共识,相信它有那个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共识的产物。
好,我们再来看比特币。它本质上就是一串代码,一行行数字。它背后没有黄金储备,没有国家信用背书。那它为什么值钱?因为它背后也有一套精妙的规则(代码)、一个开创性的理念(去中心化),最重要的是,也有一群人达成了共识,相信它有价值,愿意用真金白银去换。
你看,从“价值源于共识”这一点上,比特币和艺术品是不是挺像的?
那为什么又说是“元艺术”呢?
“元”(Meta)这个词,意思就是“关于其自身”。比如,“元小说”就是讲“写小说”这件事的小说,“元电影”就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所以,“元艺术”可以理解为“关于艺术本身的艺术”。
现在把它们连起来:
普通艺术品,比如一幅画,它的主题可能是风景、人物或者某个故事。艺术家用画布和颜料这个媒介,来表达他对这些主题的看法。
而比特币呢?它这个“作品”,它的主题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价值”**本身。
中本聪(比特币的创造者)没有用颜料和画布,他用的媒介是代码、密码学和经济学模型。他创造出的不是一个可以挂在墙上的东西,而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自行运转的系统。这个系统诞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和实践一个问题:在没有中心权威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创造、储存和转移价值?
所以,比特币这件“作品”,它不画山不画水,它探讨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价值”本身。它像一个行为艺术,或者说观念艺术:
- 创作者: 神秘的艺术家“中本聪”,至今无人知晓其真实身份,这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神秘色彩。
- 作品本身: 一个由代码构成的、去中心化的、持续运转了十多年的全球金融网络。这件“艺术品”是活的,全球上百万人每天都在参与其中。
- 艺术评论: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金融大佬、技术极客、普通投资者,每天都在讨论它、分析它、给它定价。这些讨论本身也成了这件艺术品的一部分。
- 带给观众的思考: 它迫使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去重新思考:钱到底是什么?信任从何而来?价值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说比特币是关于“价值”本身的“元艺术”,我觉得这个比喻相当到位。它不是让你用眼睛去“看”的艺术,而是让你用脑子去“思考”、用真金白银去“参与”的观念艺术。它用一种极其极端和纯粹的方式,把“价值是如何通过共识产生”的这个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