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文化中的迷因(如“激光眼”、HODL图像)是否已成为一种“新民间艺术”?

涛 沈
涛 沈
Financial technology expert.

哎,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在我看来,把比特币这些迷因(Meme)看成一种“新民间艺术”,还真挺贴切的。

让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以前的“民间艺术”是什么?可能是村里的老奶奶剪的窗花,可能是大家在田里干活时唱的山歌,也可能是木匠随手雕刻的小玩意儿。这些东西有几个特点:

  1. 创作者是普通人:不是什么宫廷画师、专业艺术家,就是身边普普通通的乡亲们。
  2. 在圈子里流传:剪窗花的样子、山歌的调子,都是在一个村、一个地区里流传,大家一看一听就懂。
  3. 表达共同的情感和故事:窗花可能代表着对新年的期盼,山歌可能唱的是一个传说故事或者对爱情的向往。它是一个群体的“暗号”和情感寄托。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比特币的“激光眼”和“HODL”。

你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首先,创作者是谁? 不是什么大艺术家或者大公司设计的。HODL这个词,最早就是一个老哥在论坛上喝多了打错字(把HOLD打成了HODL),结果因为他那篇帖子情绪饱满,充满了在价格暴跌时也要死扛到底的决心,一下子就火了。大家觉得这个词太形象了,就传开了。“激光眼”也是一样,一些比特币的忠实粉丝开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头像上P上这个效果,来表达一种“我看好你,信念已拉满”的状态,然后其他人纷纷效仿。这些都是普通网友自发搞出来的。

其次,它在哪个圈子流传? 主要就是在关注比特币、关注加密货币的这个大圈子里。你要是给一个完全不了解比特币的人看一张“HODL”的图,他可能一头雾水。但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一看就秒懂,这代表着“无论价格怎么波动,都要拿住,要有长远信心”,这是一种共识,一个“接头暗号”。

最后,它表达了什么? 这就是最像民间艺术的地方。它不是一张简单的图片,它背后有故事、有情绪、有价值观。

  • HODL:代表的是一种面对巨大压力和诱惑时的坚韧信念。它是一个传奇故事,讲述了早期玩家如何在过山车行情中坚持下来。
  • 激光眼:代表的是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对未来的展望。P上激光眼,就像是穿上自己主队的球衣,或者像部落成员画上图腾一样,是在宣告:“我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我相信比特币的未来会像激光一样,势不可挡。”

所以你看,虽然一个是在数字世界里用键盘和PS创作的,一个是在现实世界里用剪刀和嗓子创作的,但它们的内核是一样的:由一个特定社群的普通人创造,用来表达这个社群共同的信念、故事和身份认同。

所以,说这些迷因是数字时代的“新民间艺术”,或者说是“数字民艺”,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它们就是比特币这个“数字部落”的图腾和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