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得挺好。要我说,“重塑”这个词可能有点太大了,但它绝对是给艺术圈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出了一个新的、非常响亮的价值维度。
在聊它怎么改变之前,我们得先想想以前的数字艺术是什么样的。一张图片、一个GIF动图,你右键另存为,我复制粘贴,谁也说不清哪个是“原作”,哪个是“盗版”,因为它们一模一样。这就导致数字艺术很难卖上价钱,除了艺术家本人,没人能证明你手里的这个文件有任何特殊性。
区块链,特别是后来出现的NFT(非同质化代币),恰好解决了这个最核心的痛点。你可以把NFT想象成一个全网公开、谁也无法篡改的“数字房产证”或“作品鉴定证书”。艺术家可以把他的作品(比如一张JPG图片)和这个“证书”绑定在一起。
从此,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数字世界里第一次有了“正品”的概念。 虽然那张JPG图片本身还是可以被无限复制,但全世界都知道,那个带“证书”的“正品”在谁手里。这就给虚拟物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稀缺性”,而稀缺性,恰恰是传统艺术品价值的核心支柱之一。
-
所有权本身成了商品。 在NFT圈子里,很多人买的已经不仅仅是那张图片好不好看,他们买的是“我拥有这件作品”这个事实的公开记录。这个记录本身成了可以交易、可以炫耀的资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你的社交头像换成一个几十万美金的像素头像,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圈子的象征。
-
社区和文化共识成了定价的关键。 一个NFT项目火不火,很多时候不完全取决于艺术性,而更多地取决于它背后的故事、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它是否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或者说“梗”,Meme)。这跟传统艺术圈里,一幅画因为被某个名人收藏而身价倍增有点像,但在币圈,这种由共识驱动的价值效应被放大了无数倍,速度也快得多。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它“重塑”了艺术的价值标准吗?
我的看法是:它没有完全推翻旧的标准,而是建立了一套平行的、全新的标准。
传统艺术界看重的技法、美学、艺术史地位、评论家意见……这些标准依然牢固。而区块链艺术圈,或者说NFT艺术圈,它更看重的是:可验证的所有权、数字稀缺性、社区共识和文化符号属性。
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就像是在卢浮宫旁边,开了一个全是霓虹灯和电子屏的超酷新潮展馆。两个馆里评判“好东西”的标准不太一样,但它们都在吸引着各自的观众,甚至有时候观众还会互相串门。
这个新展馆的出现,确实让很多数字艺术家第一次能够靠自己的创作直接获得体面的收入,甚至财务自由,也催生了很多前所未见的艺术形式。但要说它是不是已经彻底改变了所有人对“艺术价值”的看法,我觉得还没到那一步。它更像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至于新展馆里的这些作品,哪些能像蒙娜丽莎一样流传百年,哪些只是昙花一现,这需要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