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i Jäckel
Elfi Jäckel
Data scientist building AI-powered applications. 数据科学家,开发AI应用。AI搭載アプリ開発データ科学者。Datenwissenschaftler für KI-Apps.
这么说吧,你可以把一个没有人工智能(AI)的水下机器人想象成一个需要你用遥-控-器-手-柄-,一步一步操作的无人机。你看着屏幕,按一下“前进”,它就前进一点;按一下“向左”,它就向左一点。它自己没有任何想法,完全是个听话的“提线木偶”。
但给它装上了AI和机器学习的大脑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从“木偶”变成了有一定自主能力的“潜水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它“看”得懂东西了,而不仅仅是“看”到。
- 以前:机器人的摄像头拍到画面,传回给控制室,得靠人眼死死盯着屏幕,去分辨“哦,这好像是条管道”、“那块黑乎乎的是不是个沉船?”。人一走神,可能就错过了重要信息。
- 现在:AI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图片,让机器人自己就能识别。它看到一条鱼,大脑里就能反应:“这是一条小丑鱼”。它看到管道上的一个斑点,能立刻判断:“这是一个腐蚀点,严重程度80%,需要记录”。它甚至能在一片混乱的海底垃圾中,准确找到它要找的那个特定目标。这就叫“计算机视觉”,等于给了机器人一双能思考的眼睛。
2. 它会自己“认路”和“规划路线”了。
- 以前:在GPS信号无法到达的深海里,机器人很容易“蒙圈”,不知道自己在哪。你只能靠声呐之类的设备,大致估算它的位置,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可能撞上礁石或者迷路。
- 现在:AI有一种叫“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的技术。机器人可以一边游泳,一边用声呐或摄像头扫描周围环境,实时在脑子里画出一张三维地图,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张地图的哪个位置。你只需要给它一个终点坐标,它就能自己规划出一条最安全、最省能源的路线,并且在行进过程中主动避开障碍物。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而不是一个需要你时刻把着方向盘的新手。
3. 它能自己“做决定”了。
- 以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任务目标被海草缠住了,或者突然来了一股强劲的洋流,机器人都得停下来,“等候指令”,由岸上的人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办。这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 现在:AI赋予了它决策能力。比如,它的任务是沿着海底电缆巡检。它会自己沿着电缆前进,如果发现电缆被埋进了沙子里,它会自主判断是应该绕过去,还是尝试用工具把沙子吹开。如果遇到强洋流,它会自己调整推进器的功率来对抗,保证任务继续进行。这种自主决策能力,让它在复杂多变的海底环境里生存和工作的能力大大增强。
4. 它干活更“灵巧”了。
- 以前:如果机器人带了机械臂,操作起来就像玩超高难度的“夹娃娃”游戏。你需要同时控制好几个关节,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抓取动作,非常笨拙,效率极低。
- 现在:AI可以让机械臂变得非常智能。你可能只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目标物,下个指令“抓住它”,AI就会自动计算所有关节的角度和力度,平稳、精准地完成抓取。这对于进行科学采样、维修设备等精细活儿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总而言之,AI和机器学习技术,就是把水下机器人从一个纯粹的“遥控工具”,升级成了一个能自主感知、自主导航、自主决策的“智能体”。这使得我们能够把它派到更深、更远、更危险、人类无法企及的地方,去完成更复杂的科学考察和工程作业任务,而且效率和安全性都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