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化器(Optimizer)?例如,梯度下降是如何工作的?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好的,没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给你讲讲。


什么是优化器(Optimizer)?

想象一下,你被蒙上眼睛,随机放在一个连绵起伏的山脉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你的任务是走到山谷的最低点,但你看不见整个地图。

你该怎么办?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在原地用脚感受一下,哪个方向是下坡最陡峭的。然后,朝着这个最陡的下-坡方向,迈出一小步。

到达新的位置后,你再重复这个过程:感受哪个方向下坡最陡,再迈一小步。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你最终会走到一个山谷的底部。

在这个比喻里:

  • 连绵的山脉:就是机器学习里的“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地势的高低,代表了模型预测的“错误程度”或“损失大小”。地势越高,说明模型预测得越差。
  • 你的任务(走到谷底):就是我们训练模型的目标——让模型的“错误程度”降到最低。
  • 你本人:就是 优化器(Optimizer)。你的任务就是找到一条路径,让模型从一个糟糕的状态(高损失),走到一个优秀的状态(低损失)。

所以,优化器就是一种算法或方法,用来调整模型的内部参数,目的是找到一组能让损失(错误程度)最小化的参数。 它就像是机器学习模型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系统”,指导模型应该如何一步步地“改进自己”。

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是如何工作的?

梯度下降就是我们上面那个“蒙眼下山”比喻里,你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一种优化器。

我们把比喻里的步骤和机器学习里的术语对应起来:

  1. 随机选一个起点

    • 比喻:你被随机放在山上的某个位置。
    • 机器学习:模型刚开始时,它的内部参数是随机初始化的。这时候模型基本是“瞎猜”的,所以损失值(错误程度)会很高。
  2. 判断当前最陡的方向

    • 比喻:你用脚感受周围的坡度,找到哪个方向是“上坡”最陡的。
    • 机器学习: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叫做“计算梯度(Calculating Gradient)”。“梯度”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它的意思很简单:它指向的是当前位置函数值增长最快的方向。换句话说,梯度指向了“上坡”最陡的方向。
  3. 朝着相反方向迈一步

    • 比喻:既然你知道了哪个方向上坡最陡,那你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不就是下坡最快了嘛!
    • 机器学习:我们计算出梯度(上坡方向)后,让模型的参数朝着梯度的反方向更新一小步。这样就能保证损失值是朝着减小的方向前进的。
  4. 步子的大小(学习率 Learning Rate)

    • 比喻:你这一步迈多大?如果步子迈得太大,你可能一步就跨过了谷底,跑到对面的山坡上去了。如果步子迈得太小,你可能要走很久很久才能到达谷底。
    • 机器学习:这个“步子的大小”被称为“学习率(Learning Rate)”。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超参数。学习率太高,模型可能永远无法收敛到最佳点(在谷底来回震荡);学习率太低,模型学习的速度会非常慢。
  5. 重复以上过程

    • 比喻:你不断地重复“找最陡峭的方向 -> 迈一小步”这个过程。
    • 机器学习:模型不断地“计算梯度 -> 更新参数”,一轮又一轮地迭代,直到损失值不再显著下降(相当于走到了谷底的平坦区域),这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模型训练得差不多了。

总结一下

优化器是机器学习中负责“指导”模型如何变好的角色。而梯度下降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种指导策略,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跟着坡度走”,通过不断计算当前位置最陡的“下坡”方向,然后挪一小步,最终达到损失函数的最低点,从而让模型变得更优秀。

除了基础的梯度下降,后来还发展出了很多更高效的变种,比如 AdamAdagradRMSprop 等,它们在“下山”的过程中会使用更聪明的方式来调整步子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更快、更稳定地到达谷底。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思想都源于梯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