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议程设置”理论,并举一个当代的例子。

Adrian Bruce
Adrian Bruce
PhD candidate researching the societal impact of new media.

哈喽,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个理论,尽量说得通俗易懂点。

“议程设置”这个词听起来挺专业的,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你可以这么理解:媒体并不能决定我们“怎么想”,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我们“想什么”。

打个比方,你和一群朋友聚会聊天,聊什么话题呢?通常是某个人先挑起一个话头,比如“哎,最近那个新上映的电影你们看了吗?”,然后大家就开始围绕这个电影讨论了。这个最先挑起话头的人,就为你们这次聊天“设置了议程”。

媒体扮演的就是那个“挑起话头”的角色,只不过它的规模是整个社会。一个社会事件,如果被各大新闻媒体放在头版头条,一天24小时滚动播出,在微博、抖音上疯狂刷屏,那么我们作为公众,就会普遍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讨论。反之,如果一个事媒体压根不报道,那它就算再怎么发生,也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这就是最基础的“议程设置”——媒体通过反复强调某些议题,来决定公众会去关注和讨论哪些议题。

后来这个理论还发展了,不光是告诉你“想什么”,还能影响你“怎么想这件事”。比如,同样是报道一个城市的流浪狗问题,媒体A可以重点报道流浪狗伤人、传播疾病,让你觉得这个问题很危险,应该赶紧处理;而媒体B可以重点报道这些小狗多可怜,呼吁大家爱心领养。你看,它们报道的是同一件事,但选择的角度(也就是“框架”)不同,就很容易影响你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


举一个当代的例子:新冠疫情

这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再贴切不过了。

  1. 设置“想什么”的议程: 2020年初,当“新冠病毒”这个词刚出现时,可能没多少人在意。但很快,全球媒体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它:每天更新的确诊数字、各个国家的封锁政策、病毒的传染性有多强……一夜之间,新冠疫情成了全世界唯一的话题。我们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被迫去关注这件事。这就是典型的议程设置,媒体把“抗击疫情”设置成了全球最重要的议程,其他所有事情(比如经济、娱乐、体育)都得为它让路。

  2. 设置“怎么想”的议程: 在报道疫情时,不同媒体的侧重点也影响了我们的看法。

    • 有的媒体天天聚焦于“医疗资源挤兑”、“死亡人数攀升”,这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
    • 有的媒体则大力宣传“疫苗研发进展”、“特效药问世”,这又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
    • 还有的媒体把重点放在“封城对小商家的影响”、“经济衰退”,引发了关于“保经济还是保生命”的社会大讨论
    • 在一些国家,媒体将“戴不戴口罩”渲染成一个“个人自由”问题,而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导致了社会撕裂。

你看,同样是疫情,媒体选择报道哪个侧面,用什么样的词语和画面,就直接影响了公众的情绪和判断。

总结一下就是:媒体先用聚光灯照亮一个话题(议程设置),让你不得不看它;然后,媒体再给这个聚光灯换上不同颜色的灯罩(框架),让你看到的这个话题呈现出不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