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 赵
刚 赵
Broadcast journalist,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想象一下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你想看新闻得怎么办?要么是早上买份报纸,要么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固定的新闻节目。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有一套非常固定的模式。但社交媒体一来,就把这一切都给“搅乱”了。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变化:
一、新闻是怎么被“做”出来的?(生产方式变了)
- 人人都是“记者”:以前只有专业记者才能发布新闻。现在,任何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在事件现场拍下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配上几句话发到社交媒体上,就可能成为第一手新闻来源。这让新闻的源头变得无处不在,也让新闻的诞生速度快得惊人。
- “快”压倒了“准”:传统媒体讲究“三审三校”,要反复核实信息再发布。但在社交媒体时代,速度就是生命线。为了抢首发,很多媒体甚至个人会先发布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然后再慢慢修正。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新闻反转再反转。
- 记者找选题更容易了:记者们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线人或者跑发布会。他们每天刷刷微博、Twitter、Facebook,看看热搜话题,就能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新闻是怎么“飞”到你面前的?(传播方式变了)
- 从“广播”到“传染”:以前的新闻传播就像一个大喇叭广播,媒体发布,你接收,是一对多的模式。现在,新闻传播更像是“病毒传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条新闻,觉得有意思,转发给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再转发给他的朋友……一条新闻可以瞬间呈几何级数扩散出去,形成所谓的“病毒式传播”。
- “算法”成了新的守门人:以前是报纸主编、电视台主编决定你今天能看到什么新闻。现在,这个权力很大程度上交给了社交平台的“算法”。算法会根据你的点击、点赞、评论记录,猜测你喜欢什么,然后就拼命给你推荐同类信息。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叫“信息茧房”——你周围全都是你喜欢和认同的声音,很难听到不同的观点。
- 传播链条变得不可控:一条新闻一旦被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它会经过无数人的转发和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标题可能被改得面目全非(标题党就是这么来的),内容也可能被断章取义,最后传到你这里时,可能已经和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了。
三、我们是怎么“看”新闻的?(消费方式变了)
- 从“主动找”到“被动喂”:以前我们是主动去买报纸、看电视来获取新闻。现在,我们只要一打开手机,各种新闻资讯就会通过社交App、浏览器推送等方式,自动“喂”到我们嘴边。我们消费新闻的场景变得非常碎片化,可能是在等公交、上厕所的几分钟里。
- “读新闻”变成了“刷新闻”:由于信息是“喂”过来的,而且源源不断,我们很少会像以前那样,花半个小时去深度阅读一篇报道。我们更习惯于快速地滑动屏幕,用几秒钟看完一个标题或者一个短视频,然后迅速划到下一条。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浅”,更没耐心了。
- 我们不再只是“读者”:在每一条新闻下面,我们都可以点赞、可以评论、可以转发。我们可以直接和发布者、甚至新闻当事人互动,也可以和其他读者进行激烈的辩论。我们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评论者和二次传播者。
总而言之,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场,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壁垒,让信息生产和流动的速度快到不可思议,也给了每个人发声和参与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真假难辨、观点极化等新问题。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