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否考虑过设立自己的基金来管理外部资金?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好的,关于人称“B.N.F.”或“J-Com男”的日本传奇股神小手川隆(Takashi Kotegawa)为什么不设立自己的基金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
核心答案:他确实收到过很多邀请,但他都拒绝了,从未考虑过自己设立基金。
这在投资圈里其实是个挺有名的故事。最有名的邀请之一来自软银集团的孙正义,但小手川隆还是拒绝了。
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明明可以靠管理费赚到更多的钱,把雪球滚得更大。其实原因很简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巨大的心理压力:“亏自己的钱”和“亏别人的钱”是两码事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点。
-
管自己的钱:小手川隆的所有操作,盈亏都由自己承担。今天赚了1个亿,开心;明天亏了5000万,虽然心疼,但也是自己的事,调整好心态,明天继续。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和节奏来,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
管别人的钱:一旦你开始管理外部资金,情况就完全变了。
- 心理负担:亏了别人的钱,你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和道德压力。这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跳动,背后是无数投资人的信任和血汗钱。这种压力会严重影响你的交易决策,让你变得犹豫、保守,甚至做出非理性的操作。
- 业绩压力:基金需要定期公布业绩,投资人会天天盯着净值看。如果短期业绩不好,就会有赎回压力。你可能被迫在不好的时机卖出股票来应对赎回,导致恶性循环。
小手川隆自己也说过,管理别人的钱会让他无法安心交易,他不想承受这种压力。
2. 交易风格和自由度受限:“闪电战”打法与基金的“集团军”运作不兼容
小手川隆的交易风格是典型的**“短线集中投资”**,非常灵活、果断。
-
他的风格:他习惯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机会,然后投入巨额资金(经常是满仓操作),快进快出。他可能今天还满仓持有某个股票,明天觉得市场风向不对,就立刻全部清仓,变成一个持有几百亿日元现金的“旁观者”。
-
基金的运作:基金是完全不能这么玩的。
- 合规限制:基金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单一股票的持仓比例不能过高,不能轻易空仓等。这些规定会束缚住他的手脚。
- 流动性问题:他那种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买卖,如果是自己的钱,船小好掉头。但如果基金规模更大,买入和卖出行为本身就会对股价造成巨大冲击,很难做到悄无声息地进出。
- 无法解释:你今天满仓,明天空仓,后天又满仓另一只股票。你怎么跟投资人解释你的操作逻辑?基金经理需要定期写投资报告,开投资人会议,而小手川隆显然不是那种喜欢和人打交道、做PPT汇报的人。
对他来说,自由和灵活是其交易体系的生命线,而基金管理会彻底破坏这一点。
3. 没必要:钱已经完全够用了
很多人想做基金,是为了通过收取管理费(比如每年2%)和业绩提成(比如利润的20%)来赚钱。
但对小手川隆来说,当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百亿日元级别时,这个动机就非常弱了。他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中的“终极自由”,钱多到只是一个数字,几辈子都花不完。他继续交易更多是出于兴趣和挑战,而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赚那点管理费,去给自己套上那么多枷锁。
4. 性格原因:一个纯粹的交易者,不是一个企业家
所有关于小手川隆的报道都指向一个事实: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生活极其简单、痴迷于交易的“宅男”(Otaku)。
- 他的生活:就是每天坐在几台显示器前,研究数据,下单交易。累了就吃杯面,困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
- 企业家的生活:而管理一个基金,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交易员了。你需要管理团队、处理合规、应酬客户、进行市场推广……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让他去做这些事,对他来说可能比交易亏钱还难受。
总结一下:
小手川隆选择只为自己交易,不代客理财,是一个极其明智和清醒的决定。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和性格边界,明白管理外部资金会摧毁他赖以成功的核心要素:无压力的心态、极度的自由和纯粹的专注。
他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将“交易”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而不是去追求世俗意义上更大的“事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