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灵顿公爵是如何将他的大乐队当作一件独立的乐器来创作的?

把乐队当成一个“人”来使唤:聊聊艾灵顿公爵的“炼金术”

你好!这是个特别棒的问题,问到了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最核心的音乐魔法。很多人觉得大乐队嘛,就是一堆乐器凑在一起,声音大,热闹。但在公爵手里,这支乐队变成了一个能呼吸、有性格、独一无二的“超级乐器”。

想象一下,一般的作曲家像个服装设计师,设计好标准尺码的衣服(乐谱),然后找模特(乐手)来穿。但艾灵顿公爵不一样,他是个高级定制裁缝。他不是为“一个萨克斯风手”写谱,而是为他乐队里的那位Johnny Hodges写谱;他不是为“一个小号手”写旋律,而是为他乐队里的Cootie Williams写。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有这么几个绝招:


1. 量身定制,而不是发“均码衣服”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公爵对他乐队里每个乐手的特点都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清楚。

  • 独一无二的音色:他知道萨克斯手Johnny Hodges的滑音有多么性感丝滑,所以他会专门写一段旋律,让Hodges的音色像黄油一样融化在音乐里。他也知道小号手Bubber Miley和后来的Cootie Williams擅长一种叫“咆哮”(Growl)的技巧,能让小号发出像人说话、甚至野兽嘶吼一样的声音。于是,他就围绕着这种“丛林之声”创作了好多经典曲子,比如《East St. Louis Toodle-Oo》。
  • 性格和习惯:他了解每个乐手的演奏习惯、节奏感,甚至他们的性格。他写的乐句,就是为那个特定的人“说”的。所以你听他的音乐,感觉不像是在演奏,更像是一群有个性的朋友在聊天。

简单说,他不是把乐手当成流水线工人,而是把他们当成拥有独特声音的演员,他则是那个为他们写剧本的导演。

2. 打破“部门墙”,搞“跨界合作”

在艾灵顿之前,大乐队的编排通常很“整齐”:萨克斯部负责一段,小号部来一段,长号部再接上,大家各司其职,像工厂里的不同车间。

但公爵彻底打破了这种规矩。他像个化学家一样,把不同“部门”的乐器抓出来,混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音色。

  • 经典的《Mood Indigo》:这首曲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开头那段听起来有点忧郁、又很奇特的和声,是怎么来的?他用了一支加了弱音器的小号一支加了弱音器的长号,再加上一支在非常规的低音区吹奏的单簧管。这三种乐器来自不同声部,音色也大相径庭,但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脆弱又美妙的色彩。这就是他的“音色炼金术”。

这种玩法让整个乐队的声音变得丰富多彩、难以预测。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秒会从他的“声音工具箱”里掏出什么神奇的组合。

3. 乐队就是他的调色盘和实验室

公爵很多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他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写完,然后拿给乐队排练的。恰恰相反,排练室就是他的创作现场

他可能会带着一个模糊的旋律动机或者一段和声进行来到乐队,然后对着乐手们说:“嘿,Cootie,你用你的‘咆哮’弱音器试试这个感觉。” “Harry(长号手),你从这里滑到那个音,看看怎么样?”

他会听乐手们的即兴发挥,从中捕捉灵感,然后把这些闪光的片段编织进曲子里。乐队成员的即兴反应和个人风格,直接成为了最终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说,他的乐队不仅是演奏工具,更是创作伙伴。这使得乐队的声音和他本人的创作意图完全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4.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艾灵顿效应”

把上面几点加起来,就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艾灵顿效应”(The Ellington Effect)**。

这个词的意思是:艾灵顿公爵乐队所演奏出的音乐,其整体效果远远超过了所有乐谱和乐器加起来的总和。因为这声音里包含了每个乐手独一无二的音色、公爵天才的乐器组合、以及在排练中共同创造的火花。

你把他的谱子给世界上任何一支顶级的爵士大乐队去演奏,他们可能在技术上无懈可击,但永远也无法复制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Johnny Hodges,没有Cootie Williams,没有公爵本人在现场的即时调度。


总结一下:

艾灵顿公爵之所以能把乐队当作一个独立的乐器,是因为他根本没把乐队看作是“乐器A+乐器B+乐器C”。在他眼里,整个乐队就是一个巨大的、活的、有无数音色按钮的合成器。而他的乐手们,就是那些独一无二的“音色模块”。他要做的,就是像个最懂行的音响工程师一样,把这些模块以最天才的方式组合、调制,最终创造出只属于“艾灵顿”这台超级乐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