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通常采用哪些能源供应方案?

楠 陈
楠 陈
PhD student researching advanced underwater manipulation.

哈喽,聊到水下机器人的能源,这可是个核心问题,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能跑多远、干活多久。说白了,就跟咱们手机没电就成板砖一个道理。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大概有这么几种:

1. 拖根“辫子”——脐带缆供电

这是最常见、最稳妥的一种方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永远插着电源的吸尘器。机器人屁股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缆(我们叫它“脐带缆”),这根缆绳从水面的母船或者平台直接把电送下来。

  • 优点: 简单粗暴,能源几乎是无限的,想用多久用多久。而且这根缆绳不光能输电,还能传输高清视频和控制信号,速度快,不延迟。
  • 缺点: 机器人的活动范围被缆绳的长度给限制住了,跑不远。而且在复杂的海底环境,比如有很多礁石或者沉船的地方,这根“辫子”很容易被挂住或者缠绕,那就麻烦了。

所以,这种方式一般用在不需要大范围移动,定点作业或者就在母船周围转悠的机器人上。

2. 自带“充电宝”——电池供电

对于那些需要自由自在、大范围探索的机器人(我们叫它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拖个辫子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它们会自带能源,就像我们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一样,用电池。

  • 优点: 没有缆绳的束缚,海阔凭鱼跃,想去哪儿去哪儿,非常灵活。
  • 缺点: 电量有限啊!电池用完了就得回家充电。这就导致它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跑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就得回收上来,充电,然后再放下去。这一来一回,既费时又费力。现在主流用的是锂电池,跟电动汽车上的一样,能量密度高一些,能让机器人跑得更久一点。

3. “加油”而不是“充电”——燃料电池

这是一种比较前沿的方案,可以看作是上面电池方案的“增强版”。它也自带能源,但不是靠充电,而是像汽车加油一样,消耗燃料(比如氢气和氧气)来发电。

  • 优点: 能量密度比普通锂电池高得多,能让机器人在水下待上几十天甚至更久,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
  • 缺点: 技术复杂,成本非常高,而且燃料的存储和加注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普及,一般用在一些有特殊长航时需求的科研或军事任务里。

4. “海底充电桩”——水下无线充电

为了解决电池机器人必须回收充电的痛点,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海底建一个“充电桩”(水下对接与充电基座)。机器人没电了,就自己找到这个基座,像手机无线充电一样,“趴”在上面给自己充电,同时还能通过高速连接把收集到的数据传回岸上。

  • 优点: 实现了真正的长期、无人值守的水下作业。机器人可以工作-充电-工作,循环往复,不用再频繁地被捞上来了。
  • 缺点: 在海底部署和维护这么一套充电系统,难度和成本都极高,目前还处于试验和示范应用阶段,离大规模普及还有距离。

总的来说,目前最主流的还是脐带缆电池这两种方案,它们分别对应了“干活不出远门”和“出门到处溜达”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其他的方案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让机器人能更自由、更持久地在水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