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川隆(B.N.F.)怎么看巴菲特?一场“快”与“慢”的对话
说到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小手川隆(网名B.N.F.),这位日本的传奇日内交易员,和股神巴菲特,简直就是投资世界的两个极端。一个像百米冲刺的博尔特,另一个像是跑马拉松的基普乔格。
那么,这位“快剑手”是如何看待“内功大师”巴菲特的呢?他是否认同那种与他风格完全相反的投资哲学?
答案可以概括为:非常尊重,但不模仿,因为道路完全不同。
咱们来一点点拆解,这样更好理解。
1. 核心观点:尊重,但这是“别人的武功”
小手川隆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采访中,被人问到过类似的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
- 他承认巴菲特的伟大:他知道巴菲特是长期投资领域的绝对王者,通过价值投资取得了巨大的、可持续的成功。他对此表示尊重。
- 他认为那不适合自己:他直言,巴菲特的方法论(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长期持有)和他自己的方法论(基于技术图表、市场情绪、乖离率等进行短线交易)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你可以这么理解:一个顶级的拳击手,会非常尊重一位顶级的柔道大师。他承认对方很强,是那个领域的王者,但他自己不会去改练柔道,因为他的整个身体、训练模式、反应速度都是为拳击量身打造的。
2. 为什么他不模仿巴菲特?主要有几个原因
-
起点和资本规模 小手川隆是从160万日元(大约十几万人民币)起家的。对于一个小散户来说,靠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可能一年收益20%,也就赚个几万块。这个速度太慢了,无法实现资本的快速滚雪球。而他赖以成名的短线交易,虽然风险极高,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资本翻几倍甚至几十倍。他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把本金做大”,所以他选择了最适合这个目标的“快”方法。
-
能力圈和性格 巴菲特的能力圈在于“看懂生意”。他花大量时间阅读财报,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护城河和管理层。而小手川隆的能力圈在于“看懂市场情绪和价格波动”。他每天盯着好几个屏幕,对各种技术指标和市场买卖力量的变化极其敏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天赋和技能。让他们俩互换,可能谁也玩不转。
-
资金体量的演变 有趣的一点是,当小手川隆的资产达到数百亿日元级别后,他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做一些中长期的投资,甚至在东京的核心地段购买了整栋大楼收租。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并非不认同“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这个理念。当你的钱多到一定程度,短线交易的容量有限,而且每天神经紧绷也太累了。这时候,将一部分巨额利润转化成像房产这样稳定、能产生现金流的长期资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投资的体现。 所以,可以说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用实际行动部分“认同”了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持有好资产。
总结一下
他如何看待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 他将其看作是另一条通往成功的、值得尊敬的道路,但不是他自己的路。
他是否认同这种投资哲学? **他认同其最终结果的有效性,但不认同这是适合所有人的普适方法,尤其不适合早期需要快速积累资本的他自己。**当他自己也成为资本巨鳄后,他的行为中也展现出了对长期持有优质资产的认同。
所以,小手川隆和巴菲特,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两位绝世高手。一个是用快剑的西门吹雪,招招致命,追求极致的速度与效率;另一个是练内功的张三丰,举重若轻,追求的是大巧不工和时间的复利。他们都知道对方很厉害,但他们也都知道,自己手里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