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与沃伦·巴菲特初次相识的背景是什么?他们的价值观有哪些相似之处?
查理·芒格与沃伦·巴菲特的相识背景及共同价值观
初次相识:一场改变历史的晚宴
查理·芒格与沃伦·巴菲特的初次相遇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奥马哈市。尽管两人都在奥马哈长大,甚至曾在巴菲特祖父的杂货店里一起工作过,但由于年龄差距,他们童年时并未深交。
他们的正式相识是由一位共同的朋友——奥马哈的医生埃德温·戴维斯(Edwin Davis)促成的。戴维斯是巴菲特早期的投资者之一,对巴菲特的才华深感钦佩。同时,他也是芒格家的朋友。当时,芒格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从加州回到奥马哈处理他父亲的后事。
戴维斯坚信这两个拥有卓越头脑的人一定会一见如故,于是他安排了一场晚宴。在那场晚宴上,巴菲特和芒格一拍即合,发现彼此在思维方式和幽默感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巴菲特后来形容,见到芒格就像“在照镜子”,并且是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版本”。他们彻夜长谈,从那一刻起,便开启了长达60多年的友谊与合作,共同缔造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商业帝国。
相似的价值观:构建伯克希尔帝国的基石
芒格和巴菲特的合作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源在于他们拥有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他们投资哲学和人生的基石。
-
1. 价值投资的共同信仰 (A Shared Belief in Value Investing)
- 两人都是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价值投资理论的信徒,坚信投资的本质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
- 然而,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至关重要,他推动巴菲特从格雷厄姆式的“雪茄烟蒂”投资法(寻找价格便宜但质地平庸的公司)进化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是他们投资哲学的核心升级。
-
2. 极度的理性和客观 (Extreme Rationality and Objectivity)
- 他们都强调在投资决策中必须排除情感干扰,依靠理性和严谨的分析。
- 芒格尤其推崇“多元思维模型”(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即运用来自不同学科(如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以避免认知偏见,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
3. 坚守“能力圈” (Sticking to the "Circle of Competence")
- 他们都坚信,投资者只应在自己能深刻理解的领域内进行投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圈的行业或公司,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体现了他们极高的智力诚实。
-
4. 长期主义与商业所有权思维 (Long-Termism and a Business Ownership Mindset)
- 他们从不将股票视为可以短期买卖的纸片,而是将其看作是企业的所有权凭证。他们的理想持股期限是“永远”,关注的是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而非市场的短期波动。
-
5. 诚信与信任至上 (Integrity and Trust are Paramount)
- 无论是选择投资标的,还是与子公司管理者合作,他们都将管理层的诚信和品格放在首位。伯克希尔·哈撒韦独特的“放手式”管理模式,正是建立在对旗下各公司CEO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
-
6. 终身学习的渴望 (A Thirst for Lifelong Learning)
- 两人都是“学习机器”,一生中保持着大量的阅读。他们认为知识就像复利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在阅读的。”
-
7. 谦逊与节俭 (Humility and Frugality)
- 尽管拥有巨额财富,但两人都保持着相对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务实和谦逊品格。他们关注的是资本的有效配置,而非个人的奢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