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hav Sharaf
Raghav Sharaf
Global whisky writer and tasting competition judge.
这么说吧,响30年这瓶酒,与其说它是威士忌,不如说它更像一件“时间的艺术品”或者“液体古董”,稀缺是刻在它骨子里的属性。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讲:
1. 无法作弊的时间成本:30年的漫长等待
这是最核心、最硬核的一点。一瓶响30,意味着它里面调和的每一滴原酒,最年轻的那个“小弟弟”都必须在橡木桶里睡了整整30年。
- ** foresight is key (可惜当年没人有水晶球):** 你想想看,今天要生产一批响30,用的酒是30多年前,也就是1990年代初就得放进桶里的。那个年代,日本威士忌市场正处于历史性的低谷期,被称为“威士忌的寒冬”,很多酒厂都在减产甚至倒闭,谁能想到30年后会这么火?当时三得利(响的母公司)能有魄力、有远见地存下这么多高质量的老酒,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反过来说,也正因为当年的市场不好,他们存下来的顶级老酒数量,从根上说就是极其有限的。
- “天使的分享” (Angel's Share): 威士忌在橡木桶里熟成时,每年都会蒸发掉一部分,这个浪漫的说法叫“天使的分享”。30年下来,天使们“喝”掉的可不少,可能一桶酒最后只剩下不到一半。所以,30年后能用的原酒,量本身就非常少了。
2. 登峰造极的调和工艺:不是有老酒就行
响Hibiki是“调和”威士忌,不是单一麦芽。这意味着它像一位大厨做一道国宴菜,需要用到山崎、白州、知多这三个酒厂出的不同风格、不同年份的原酒,按照极其复杂的配方勾兑而成。
- 珍稀原料缺一不可: 响30的配方里,包含了一些非常稀有且关键的原酒,特别是陈年很久的“水楢桶”(Mizunara Oak)原酒。这种日本特有的橡木桶能带来一种类似檀香、伽罗的东方香气,是响的灵魂之一。30年以上的水楢桶原酒,那真是“神兽”级别的存在,比大熊猫还稀少。调酒大师手里要是缺了某一种关键年份、关键风味的原酒,这道“菜”就做不出来,宁可不出,也不能砸了招牌。
- “木桶警察”的严格筛选: 就算一桶酒安然度过了30年,也不一定合格。每个桶的状态都不一样,有些可能发展得不好,风味有偏差,这些都会被无情淘汰。最后能被选中调和响30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3. 全球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狼多肉少
在21世纪初,日本威士忌开始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响30更是各种“世界最佳调和威士忌”大奖的常客。
- 从本土到全球: 以前可能主要是在日本国内有点名气,现在全世界的威士忌爱好者、收藏家、投资者都盯上了它。需求量可能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供应量呢?就像我们第一点说的,是由30年前的产量决定的,根本不可能变多。
- 停产风波的推波助澜: 前几年,因为原酒严重短缺,三得利把入门款的“响17年”和“响12年”都停产了。这个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恐慌,大家觉得“连17年的都没了,30年的岂不是更没戏了?”,于是加剧了对响30的囤积和追捧,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市面上流通的就更少了。
4. 收藏与投资属性的加持
发展到今天,响30已经远远超出了“饮品”的范畴。
- 液体黄金: 很多人买它不是为了喝,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品,看好它会继续升值。就像买名画、买古董一样,这些被买走存进酒窖的酒,短期内不会再回到市场流通,进一步加剧了稀缺性。
- 身份的象征: 在高端社交场合,能开一瓶响30,那绝对是品味和实力的象征。这种社交属性也让它的需求变得更加刚性。
总结一下就是:
这瓶酒,是30年前有限的远见 + 30年间无情的自然挥发 + 万里挑一的苛刻选桶 + 鬼斧神工的调和艺术,最终面对了今天爆炸式的全球需求和狂热的投资市场。
每一个环节都在做减法,而需求端却在疯狂做乘法,所以它在收藏市场上自然就成了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你现在能看到一瓶,都是非常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