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哈,咱们先聊个有意思的现象。
为啥限量版的球鞋、绝版的邮票、或者某个名画家的画能卖那么贵?它们的使用价值可能并不高,鞋子穿着也未必比普通鞋舒服,邮票也寄不了信了。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少。
这就是人的一种底层心理:物以稀为贵。我们天生就会觉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数量有限的东西,更有价值。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 害怕错过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机会了!" 这种心理会促使我们赶紧行动,生怕错过了就再也得不到了。
-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拥有别人没有的稀缺品,会让人感觉自己很特别,有品位,有实力。就像戴一块限量版的手表,它不只是看时间,更是告诉别人“我很牛”。
- 价值储存的预期:因为知道这东西很稀缺,所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想要它,它的价值会上升。我今天买了,以后能卖个好价钱。
好,现在我们把这个逻辑套在比特币上,你就会发现,它的设计简直就是把“稀缺性”这个心理开关玩到了极致。
比特币是怎么做到“稀缺”的?
它不像黄金,需要费劲去挖。它就是一堆代码,理论上复制粘贴一下不就行了?但它的设计者(无论是谁)简直是个心理学大师,他给比特币设定了两条铁律,谁也改不了:
-
总量恒定:2100万枚 这就好比上帝说:“这个世界上,黄金的总量就只有2100万块,挖完就再也没有了。” 全世界70多亿人,去分这2100万枚比特币。你想想,平均一个人连0.003个都分不到。这种与生俱来的稀缺感,是比特币价值最重要的基石。它不像咱们手里的钱(法币),政府觉得钱不够用了,可以开动印钞机“放水”,导致钱越来越不值钱。比特币的总量写死在代码里,谁也无法增发。
-
产出减半(Halving) 这更是神来之笔。比特币不是一下子全出来的,而是通过“挖矿”这个过程,像奖励一样,慢慢地释放给“矿工”。而且,大约每四年,这个奖励的数量就会自动减半。
- 最开始,每10分钟产生50个比特币;
- 2012年,减半后,每10分钟产生25个;
- 2016年,再减半,变成12.5个;
- 2020年,变成6.25个;
- 2024年,又减半,变成3.125个……
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特币的“矿”越来越难挖,新币的产出速度越来越慢。这给市场传递了一个极其强烈的心理信号:“快看,这东西越来越难得到了!” 每一次减半,都在提醒所有人它的稀缺性,都在上演一出“害怕错过”的大戏。
所以,人类对稀缺的偏好是如何塑造比特币价值的?
总结一下就是:
- 创造了“数字黄金”的共识:正是因为2100万枚的总量上限和不断减半的产出机制,让人们愿意把它和黄金类比。大家买它,不是为了明天去买菜,而是相信它能像黄金一样,对抗通货膨胀,成为一种价值储存的手段。你把它看成一个放在互联网上的、谁也抢不走的、而且数量极其有限的“金块”。
- 驱动了投机和投资需求:当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东西是稀缺的,并且未来会更稀缺时,就会有人去囤积它,期待它升值。这种预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入场,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价格上涨,又会吸引更多人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它很稀缺、很有价值”的观念,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 赋予了持有者一种身份认同:在早期,持有比特币的人被看作是极客和先驱。现在,持有比特币在某些圈子里也成了一种“懂行”、“有远见”的标签。这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也让人们更愿意长期持有,而不是轻易卖掉,从而减少了市场上的流通量,变相加剧了“稀缺”。
说白了,比特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它的使用功能(比如支付有多快)决定的,而是由全球上亿人共同认可它的“稀缺性”这个故事决定的。它成功地把人类对稀缺事物根深蒂固的心理偏好,用代码的形式给固化了下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纯粹基于数学和心理学的价值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