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人类心理(羊群效应、非理性繁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Carolyn Joyce-Baker
Carolyn Joyce-Baker
Financial analyst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market volatility.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我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通俗易懂。


危机中的“心魔”: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犯错?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热闹的派对上。一开始大家还很拘谨,但随着音乐越来越嗨,气氛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舞,你也忍不住跟着摇摆起来。突然,有人喊了一声“着火了!”,即使你没看到烟,但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往外冲,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大概率也是跟着跑,对吧?

金融危机里的“我们”,其实就和派对上的人差不多。而驱动我们行为的,正是那两个“心魔”:非理性繁荣羊群效应

第一阶段:派对的狂热 —— “非理性繁荣”

危机爆发前,往往都有一段看起来无限美好的时光,这就是“非理性繁荣”。

  • 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集体上头”**。大家过度乐观,觉得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赚钱太容易了。比如,所有人都相信“房价永远涨”,或者“买了这只股票就能财务自由”。
  • 怎么起作用的? 这种乐观情绪会传染。你看到邻居老王炒股/炒房赚了一大笔钱,你很难不心动。媒体也在天天报道“造富神话”。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投进去,资产价格(比如股价、房价)被推得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价值。这时候,风险已经被抛在脑后了,人们坚信“这次不一样”。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 每个参与者都相信气球还能再大一点,自己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接手的倒霉蛋。

第二阶段:恐慌的踩踏 —— “羊群效应”

当那个巨大的泡沫被一根小小的针(比如一个坏消息、一家公司倒闭)刺破时,游戏规则就变了。

  • 是什么? 就是我们开头说的,“跟着大家一起跑”。人的本能是在不确定和危险的环境中,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因为这样感觉“更安全”。
  • 怎么起作用的? 当资产价格开始下跌,恐慌开始蔓延。你看到别人在抛售,你会害怕自己再不卖就血本无归了。于是你也跟着卖。一个人卖,两个人卖,最后变成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疯狂抛售。这种集体性的抛售行为,导致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其下跌的深度和速度,远远超出了基本面(比如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恶化的程度。

这就是“着火的剧院”里的踩踏事件。 出口明明还在那,但因为所有人都挤着冲出去,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和伤害。在金融市场里,这种踩踏就是崩盘。

总结一下这个循环:

  1. 非理性繁荣(吹泡泡):大家因为过度乐观,一窝蜂地买入,把价格推向天价。
  2. 泡沫破裂(针来了):某个负面事件发生,信心开始动摇。
  3. 羊群效应(踩踏求生):大家因为恐惧,一窝蜂地卖出,导致价格崩盘。

所以,人类的心理在危机中扮演的,可以说是一个**“放大器”**的角色。在上涨时,它放大了贪婪,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在下跌时,它放大了恐惧,造成了毁灭性的崩盘。

理解了这一点,也许下次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为某件事疯狂时,无论是投资还是其他,都能让我们多一分冷静和独立的思考。毕竟,在羊群里,跟着跑不一定能到草地,也可能被带下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