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yn Joyce-Baker
Carolyn Joyce-Baker
Financial analyst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market volatility.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双刃剑,但总的来说,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会加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件事:
1. 危机打破了“舒适区”和旧习惯
在平时,很多公司或个人都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有更好的技术,但只要旧方法还能用,就懒得去改。改变意味着成本、风险和学习过程。
但危机一来,情况就变了。
- “活下去”成了第一要务:旧方法可能突然变得太贵、太慢,甚至根本行不通了。这时候,大家就没得选了,只能硬着头皮去拥抱新技术。
- 最典型的例子:远程办公。在新冠疫情之前,很多公司对远程办公持怀疑态度,担心效率低、管理难。但疫情导致的封锁,让远程办公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于是,像 Zoom、钉钉、企业微信这样的协作工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实现了过去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的普及。
2. 危机催生了新的需求,为新技术创造了“应用场景”
危机往往会带来全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新技术最好的“练兵场”。
- 需求是技术之母:疫情期间,对非接触配送的需求暴增,无人机、无人车配送从“听起来很酷”的概念,开始在一些地方小规模落地。对快速、大规模检测的需求,也推动了新的医疗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金融危机后的“共享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人收入下降,希望“节流”或者找点“外快”。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GPS技术正好成熟。于是,像 Uber 和 Airbnb 这样的“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它们完美地匹配了当时人们“更便宜地出行/住宿”和“盘活闲置资产赚钱”的需求。
3. 危机加速了“优胜劣汰”
危机就像一个过滤器,它会无情地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而那些更早拥抱新技术、模式更先进的企业则更容易生存下来,甚至逆势增长。
- 成本和效率的考验: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对成本变得极其敏感。那些能通过自动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降本增效”的公司,竞争力会大大增强。比如,使用云计算可以减少购买昂贵服务器的一次性投入,改成按需付费,这对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 行业洗牌:当旧的行业巨头在危机中挣扎时,就给了一些灵活的、基于新技术的创业公司“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然,也有“减速”的一面
需要注意的是,危机在短期内也可能对技术发展造成阻碍:
- 预算削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时,首先砍掉的可能就是研发(R&D)预算和非核心的IT项目。大家会变得更保守,不愿意为不确定的新技术冒险。
- 关注点转移:所有人都忙于应对眼前的麻烦,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和规划的技术创新,可能会暂时搁置。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看:
危机就像一个强力的催化剂。它在短期内可能会因为大家“手头紧”而让一些创新投入放缓,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通过打破旧规则、创造新需求、加剧市场竞争,极大地迫使整个社会去接受和普及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的新技术。
很多时候,一项技术可能已经“准备好了”,但就差一个让大家不得不用的“契机”。危机,往往就扮演了这个“临门一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