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沃基疗法”是什么?它为何备受争议且成功率极低?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听起来很酷炫但其实非常残酷的“密尔沃基疗法”。
首先,这到底是个啥?
你可以把“密尔沃基疗法”(Milwaukee Protocol)想象成一个医生在面对一个必死无疑的病人时,能想出的最“暴力”、最孤注一掷的办法。
正常情况下,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是100%。这个疗法的核心思想是:既然病毒主要是攻击大脑和神经系统导致死亡,那我们干脆把病人的大脑“强制关机”,让它进入深度昏迷状态,不让它“工作”,以此来保护它。
具体操作大概是这样:
- 诱导昏迷 (Induced Coma):用大量的镇静剂让病人进入深度昏迷状态,就像电脑的“睡眠模式”,减少大脑的能量消耗和活动,理论上可以延缓病毒对大脑的破坏。
- 抗病毒“鸡尾酒”:同时,给病人灌上一大堆抗病毒药物。注意,这些药并不是专门治狂犬病的(因为根本没有特效药),而是一些广谱的抗病毒药,希望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这个疗法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关机”大脑+抗病毒药,给病人的免疫系统争取宝贵的时间,让身体自己产生抗体,把病毒清除掉。等免疫系统打赢了,再把大脑“唤醒”。
这个方法之所以叫“密尔沃基疗法”,是因为它在2004年,由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位医生,首次用在了一个叫Jeanna Giese的女孩身上,并且奇迹般地成功了。她是全球第一个在没有打疫苗、且出现狂犬病症状后还能活下来的人。
为啥这个疗法争议这么大?
这个疗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很快,医学界的热情就冷却了下来,争议也随之而来。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
1. 成功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疗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几乎不成功。在Jeanna Giese之后,全世界有几十个团队尝试复制这个“奇迹”,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且每个成功案例的细节都略有不同。所以,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那个极其罕见的意外。把它当成一个“疗法”,实在是太抬举它了。
-
2. 作用机理不明,更像“瞎猫碰上死耗子” 科学家们对最初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复盘,发现了很多疑点。比如:
- Jeanna Giese真的是被这个疗法救活的吗?有没有可能是她自身的免疫系统天赋异禀,特别能打?
- 或者,咬她的那只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株,本身就是个“弱鸡”版本,毒性没那么强?
- 甚至有人怀疑,当初的诊断是不是有一点点偏差?
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很多专家认为,这个疗法的成功可能根本不是因为“诱导昏迷”起了作用,而纯粹是运气好。你不能因为一次彩票中奖了,就把买彩票当成一种可靠的理财方案,对吧?
-
3. 并非标准的“疗法”,官方不推荐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控中心(CDC)等权威机构,并不推荐“密尔沃基疗法”作为狂犬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因为它缺乏科学证据,没有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有效性。它更像是一个“研究性方案”或者说“最后的尝试”,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治疗手段。
-
4. 代价极其高昂 这个疗法的代价是双重的:
- 金钱代价:病人需要在ICU(重症监护室)里待很长时间,使用昂贵的设备和药物,费用动辄上百万美元。
- 身体代价:就算侥幸活下来,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在病毒攻击和深度昏迷期间受到了严重损伤,幸存者几乎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行动障碍、语言困难、认知能力下降等,需要漫长而痛苦的康复过程,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与其说是“治愈”,不如说是“惨胜”。
为什么成功率这么低?
这就要说到狂犬病毒的狡猾之处了。
狂犬病的可怕在于,它有一个潜伏期。在这个阶段,病毒在你的身体里悄悄地沿着神经“赶路”,向着最终目的地——大脑前进。这个过程你毫无感觉。
一旦病毒抵达大脑,开始大量复制并引起症状(比如恐水、怕风、狂躁等),就意味着大脑这个“总司令部”已经被敌人占领并大肆破坏了。
这时候再用“密尔沃基疗法”,就好比一座城市已经被敌人炸成了废墟,你才想起来拉响防空警报,把剩下几个没被炸毁的建筑用罩子保护起来。伤害已经造成,而且是不可逆的。
“密尔沃基疗法”本质上是在救火,而不是防火。而狂犬病这种火,一旦烧起来,就几乎扑灭不了。
总结一下
- “密尔沃基疗法” 是一种极端的、实验性的抢救措施,试图通过诱导昏迷和抗病毒药来治疗已发病的狂犬病患者。
- 它备受争议,是因为其成功率极低,作用原理不明确,更像是一次偶然的运气,并且幸存者也要付出惨痛的健康代价。
- 最重要的一点:狂犬病是用来预防的,不是用来治疗的!
所以,不要对这个所谓的“疗法”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幸被猫狗等动物抓伤或咬伤,最靠谱、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规范地清洗伤口,并尽快去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这才是能救你命的、成功率接近100%的真正“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