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财务报表中的“非经常性项目”?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非经常性项目”,这玩意儿在财报里还挺关键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它忽悠了。


扒开“非经常性项目”的“马甲”,看清公司利润的“素颜”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开了家小饭馆,老板是你朋友。

  • 第一个月,饭馆靠卖盖饭、炒菜,辛辛苦苦赚了1万块。这是主业利润
  • 第二个月,饭馆生意还是那样,赚了1万块。但恰好这个月赶上旧城改造,政府给了饭馆一笔5万元的拆迁补贴。这样一来,账面上看,这个月饭馆赚了6万!

如果你想投资这家饭馆,哪个数字更能说明饭馆的真实赚钱能力?是那个稳定的1万,还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6万?

答案显然是那个1万。因为卖饭是饭馆能持续干下去的活儿,而拆迁补贴,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

这个5万元的“拆迁补贴”,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就属于**“非经常性项目”**。

啥是“非经常性项目”?

说白了,就是那些跟公司主营业务关系不大、偶尔发生、不可持续的收入或者支出。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意外之财”或者“飞来横祸”。

常见的“非经常性项目”有这么几类:

  • 变卖家产: 公司把自己的厂房、土地、设备给卖了。这笔买卖可能很赚,但厂房卖了就没了,明年总不能再卖一次吧?
  • 政府“红包”: 就是政府给的各种补贴。有些补贴可能年年有,但政策说变就变,终究不如自己卖产品来得踏实。
  • 炒股/投资收益: 公司拿闲钱去炒股、买理财,或者投资了另一家公司,然后把这笔投资卖了赚了一大笔。这跟它自己本身的产品、服务没啥关系,波动性也很大。
  • 天上掉下的/飞来的: 比如公司打官司赢了,拿到一笔赔偿款;或者打官司输了,赔了一大笔钱。这也都是一次性的。

我们为啥要特别关注这玩意儿?(格雷厄姆老爷子怎么看)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也是像格雷厄姆这样的价值投资大师们反复强调的。

1. 它是利润的“美颜滤镜”

很多公司的主业其实已经不太行了,增长乏力甚至亏损。但为了让财报好看,给投资者一个“我今年赚大钱了”的假象,它们可能会在年底前赶紧卖掉一套闲置的办公楼,或者想办法拿到一笔政府补贴。

这样一来,利润表上的“净利润”数字就变得非常漂亮。但如果你信了这个数字,就好像看到一张P图过度的网红照片,你根本不知道本人长啥样。这个“非经常性项目”就是那层厚厚的滤镜。

2. 我们要找的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是投资它未来的赚钱能力。我们要的是那种能像老母鸡一样,稳定、持续下蛋的公司,而不是那种靠“天上掉馅饼”才能活下去的公司。

“非经常性项目”恰恰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格雷厄姆教导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必须毫不留情地把这些“非经常性”的东西剔除掉,去看看公司依靠主营业务到底能赚多少钱。

这个剔除掉非经常性项目之后的利润,在A股财报里有个专门的词,叫**“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这才是公司利润的“素颜照”,虽然可能不好看,但足够真实。

实战中怎么看?

  1. 找到它: 在一份完整的年报里,你通常可以在利润表的下方,以及财报附注里找到一个叫做“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的东西。它会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一年里,哪些是一次性的收入,哪些是一次性的支出。
  2. 算一下: 对比一下“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这两个数字。
    • 如果两者差不多,说明这家公司利润很“干净”,主要靠主业赚钱。这是个好迹象。
    • 如果“净利润”远大于“扣非净利润”,那你就要警惕了!这说明公司大部分的利润都是靠“意外之财”撑起来的,主业可能很虚弱。 .
    • 如果“净利润”比“扣非净利润”小很多,说明公司被一次性的亏损拖累了。这时候反而要去看看,是不是主业其实还不错,只是被某个偶然事件影响了,未来可能会变好?
  3. 多问一句“为什么”:
    • 一家公司如果年年都有大量的“非经常性项目”,那它到底还“非不非经常”?这本身就说明公司经营有问题,可能总在靠变卖家当度日。
    • 这些项目是在什么时间点发生的?是不是总在年末冲业绩?这背后可能就有美化报表的动机。

总结一下

记住一句话:“非经常性项目”是公司财报里的“噪音”,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过滤掉这些噪音,去倾听公司主业这首“主旋律”。

看一家公司的利润,永远不要只盯着那个光鲜亮丽的“净利润”,一定要多看一眼那个更朴实、更真实的**“扣非净利润”**。这能帮你避开很多“看起来很美”的陷阱,更接近投资的本质——寻找那些真正具有长期、可持续赚钱能力的好公司。

创建时间: 08-15 16:02:14更新时间: in 21 min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