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需要'故事'?从远古壁画到现代电影,讲故事的冲动源自何处?
哈喽!这是一个特别棒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核心的特质之一。为什么我们如此痴迷于故事?从在洞穴里画画的祖先,到今天花几百块钱去电影院坐两个小时,这股冲动到底从哪儿来?
简单来说,故事是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相互连接和理解世界的底层代码。
这听起来有点玄,我们把它拆开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看下去。
1. 故事是远古人类的「生存模拟器」
(人类学 & 心理学视角)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几万年前,周围充满了危险:猛兽、有毒的植物、变幻莫测的天气。你怎么学到生存知识?
- 选项A:亲身试错。 “嗯,这个红色的果子看起来不错,我尝尝……(卒)”
- 选项B:听一个故事。 部落里的长老围着篝火,绘声绘色地讲:“……阿布就是吃了那个红色的果子,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没多久就倒下了!他的家人都哭惨了……”
哪个更安全、更有效?当然是选项B。
故事,尤其是带有情节和情感的故事,能把枯燥的“指令”(别吃红果子)包装成一个让你感同身受、记忆深刻的“事件”。你的大脑在听到这个故事时,会进行一次虚拟演练。你仿佛看到了阿布的痛苦,感受到了他家人的悲伤。这种情感冲击力,让“红果子有毒”这个知识点牢牢刻在你的脑子里。
从远古壁画到现代电影,这个功能一脉相承。
- 远古壁画上的狩猎图: 它不只是一张画,它可能是在“复盘”一次成功的狩猎,告诉年轻人:“看,我们是这样把猛犸象逼到悬崖边的,下次你们也这么干。” 这就是一份图文并茂的《狩猎指南》。
- 现代灾难片: 我们看《泰坦尼克号》或《2012》,其实也是在进行一次安全的“灾难演习”。我们的大脑在学习和感受: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怎么反应?勇气、自私、爱、牺牲是什么样的?万一(虽然概率极小)我遇到了,我该怎么办?
所以,故事的第一层核心功能,是高效、安全地传递生存知识和经验。
2. 故事是把我们粘在一起的「社会胶水」
(文化研究 & 传播学视角)
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人类是社会动物。但我们怎么把成千上万个陌生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靠的是共同的故事。
我们相信同样的神话,我们就有了共同的信仰。我们传颂同样的英雄,我们就有了共同的偶像和价值观。我们铭记同样的历史(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
- 《荷马史诗》 让古希腊人知道“我们是谁”,什么是希腊人的“荣誉”和“勇敢”。
- 《出埃及记》 的故事,凝聚了犹太民族几千年的向心力。
- 甚至小到一个公司,它也会有自己的“创业故事”,用来告诉员工:“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奋斗。”
这些共同的叙事,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我们因为共享同一个故事,而感觉彼此是“自己人”。
从篝火晚会到网络社区,这个功能从未改变。
- 古代的篝火晚会: 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着同样的故事,感受着同样的喜怒哀乐,部落的凝聚力就增强了。
- 现代的漫威宇宙/哈利波特粉丝圈: 全世界几亿人,说着不同语言,生活在不同国家,但只要你说一句“我永远爱三千遍”或者“阿瓦达索命”,彼此立刻就能找到共鸣。这就是故事在新时代创造的“虚拟部落”。
所以,故事的第二层核心功能,是建立群体认同,形成社会凝聚力。
3. 故事是混乱世界的「意义制造机」
(叙事学 & 心理学视角)
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很多时候是混乱、随机、甚至毫无道理的。好事不一定有好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无助。
而故事恰恰相反。故事是有结构的,有因果的,有意义的。
一个典型的故事结构是:开头(建立日常) -> 发展(出现问题/冲突) -> 高潮(解决问题) -> 结局(回归新的日常)
。
我们把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事件,套进这个叙事框架里,一切就“说得通”了。
- “我今天面试失败了,很难过。”(一个孤立的坏事件)
- 把它变成一个故事:“我今天面试失败了,这让我意识到我在XX方面还有不足。这是一个成长的契机,我要努力提升自己,下次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一个英雄成长故事的开端)
看到区别了吗?通过讲故事,我们把一个随机的挫折,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指向未来的情节。我们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角,正在经历“主角的磨难”。
从个人日记到宏大史诗,这个功能始终如一。
- 个人层面: 我们失恋后会跟朋友倾诉,其实就是在整理我们的“失恋故事”,试图从中找到意义或教训,然后move on。
- 宏大层面: 历史书籍就是把成千上万的事件串联起来,赋予其因果和意义,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因为……”。
所以,故事的第三层核心功能,是为混乱的现实赋予秩序、因果和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
4. 故事是体验他人人生的「共情模拟器」
(艺术史 & 心理学视角)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视野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怎么去理解一个和我们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古代的国王,一个未来的宇航员,或者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
通过故事。
故事是最高效的“共情”工具。当你沉浸在一个故事里,你的大脑会模糊“我”和“他”的界限。你会为角色的胜利而欢呼,为他的困境而揪心。你暂时“活”在了他的人生里,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的心脏感受喜怒哀乐。
这种体验,是任何数据报告或新闻报道都无法给予的。
- 一份关于战争伤亡的数据报告告诉你:“本次冲突造成1万人死亡。” 你会觉得,哦,是个悲剧。
- 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花两个小时讲述其中一个士兵的故事:他的家庭,他的恐惧,他战友的牺牲,他最后的死亡。你看完会泪流满面,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从洞穴里的人脸涂鸦到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这个功能愈发强大。 艺术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共情。壁画上夸张的表情、雕塑的姿态、小说的心理描写、电影的配乐和特写镜头……所有这些技术,都是为了让你更深地潜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所以,故事的第四层核心功能,是打破个人经验的壁垒,让我们能够理解和共情他人。
总结一下
讲故事的冲动,源自我们作为人类最根本的几种需求:
- 想活下去(生存需求): 故事是知识的糖衣,让经验教训更容易下咽和记忆。
- 想在一起(社交需求): 故事是部落的旗帜,让我们找到归属感和凝聚力。
- 想弄明白(认知需求): 故事是世界的翻译器,把混乱的现实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因果和意义。
- 想去感受(情感需求): 故事是灵魂的任意门,让我们体验千百种人生,学会爱与理解。
所以,从远古祖先在洞壁上画下狩猎的场景,到今天我们为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一款游戏而痴迷,驱动我们的,是同样一股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我们不是在消费“娱乐”,我们是在满足一种深刻的、写在我们基因里的人性需求。
我们是“智人”(Homo sapiens),但或许,我们更应该被称为**“叙事的人”(Homo narrans)**。因为,我们活在故事里,正如鱼活在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