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和“控评”是如何运作的?它们真的能操纵舆论吗?

创建时间: 8/6/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哈喽,朋友!你问的这个问题可太“接地气”了,现在咱们上网冲浪,谁还没见过几个疑似“水军”的评论呢?这事儿不复杂,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像聊天一样。


“网络水军”和“控评”到底是怎么干活的?

你可以把“网络水军”想象成一个临时的“网络雇佣军团”。他们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或讨厌某个东西才去发言,而是因为有人付钱让他们这么干。

一、“网络水军”的运作流程

这事儿通常有个产业链,跟公司接项目差不多:

  1. “金主”下单 (The Client): 可能是某个公司(想推广新手机)、某个明星的团队(想维护形象)、也可能是某个游戏的厂商(想打压对手)。他们是出钱的人,提出需求,比如“给我这个新剧刷一万个好评”、“去那个负面新闻底下把差评压下去”。

  2. “中介”接单 (The Agency): “金主”一般不直接联系成千上万的“水军”。他们会找一个专门的公关或营销公司,这种公司就是“水军头子”。他们手上有大量的“水军”资源。

  3. “工头”派活 (The Manager): “水军头子”会把大任务拆分成无数个小任务,然后通过各种微信群、QQ群、甚至是专门的App,把任务派发下去。任务通常很具体,比如:

    • 文案: “大家用这些文案,稍微改改再发,别太像复制粘贴。”
    • 链接: “去这个微博/抖音/豆瓣链接底下评论。”
    • 要求: “要带上#XXX话题#”、“点赞前三条好评”、“举报这条差评”。
  4. “水军”干活 (The "Soldiers"): 这些人就是最底层的执行者。他们可能是学生、宝妈,或者任何想用零碎时间赚点小钱的人。他们接下任务,去指定地方完成评论、点赞、转发等操作,然后截图。

  5. 截图领钱 (Get Paid): 把完成任务的截图发回给“工头”,审核通过后就能拿到报酬。这报酬通常很低,可能一条评论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所以才叫“五毛党”嘛。薄利多销,靠量取胜。


二、“控评”的具体手段

“控评”(控制评论区)是“水军”最常见的业务之一。目的就是让路人点开评论区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内容。手段主要有这么几种:

  • 点赞前排 (Upvote Front-Row Comments): 这是最核心的玩法。在一条微博或帖子刚发出来时,水军会立刻发布准备好的优质评论(看起来比较真诚、文案比较好的那种),然后“大部队”蜂拥而上,给这几条评论疯狂点赞。因为社交平台的算法通常会把点赞多的评论顶到最前面,这样一来,路人看到的就是一片祥和的好评。

  • 刷屏稀释 (Flooding & Diluting): 如果出现了很多真实的差评,光点赞好评可能不够。这时水军就会用大量无意义的、复制粘贴式的评论来“刷屏”,比如“支持!”、“哥哥好帅!”、“期待新作品!”。这些评论像洪水一样,能迅速把那些扎眼的差评冲到很下面,一般人没耐心翻那么多页,自然就看不到了。

  • 举报压制 (Mass Reporting): 这是比较“脏”的玩法。如果某条差评特别有说服力,点赞的人也很多,水军就会组织起来,集体举报这条评论或发布者,理由可能是“人身攻击”、“发布不实信息”、“垃圾广告”等。平台的人工审核资源有限,大量的机器举报可能会触发自动删除或屏蔽机制。

  • 反串黑 (Posing as a "Black Fan"): 这是个进阶玩法,比较阴险。比如A明星和B明星是竞争对手。A的团队可能会雇水军,伪装成B的脑残粉,然后到处说一些很招人烦、很没逻辑的话,甚至去攻击其他明星。这样路人就会觉得“哇,B的粉丝素质好差”,从而对B产生负面印象。


它们真的能操纵舆论吗?

这个问题得分两面看。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越来越难。

为什么说“可以”?

  1. 制造“虚假共识” (Creating a False Consensus): 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当一个普通人点进评论区,看到满屏的好评和赞美,他会下意识地觉得“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啊”。这种“沉默的螺旋”效应会让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不敢或不愿发声,因为他们会感觉自己是少数派。

  2. 影响第一印象 (Shaping First Impressions): 对于一个新产品、新电影或不熟悉的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水军和控评可以在黄金的24小时内,迅速塑造一个积极的“人设”或“口碑”,吸引那些犹豫不决的中间用户。

  3. 设置议程 (Agenda Setting): 他们能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关键问题上移开。比如一个演员演技很烂,但水军可以把所有讨论都引向“他有多努力”、“他的颜值有多高”,用这些次要的、正面的信息点,去淹没“演技差”这个核心的负面信息。

为什么说“有局限性”?

  1. 产品/作品质量是硬伤: 你可以把一部烂片控评成“全网好评”,但骗不了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当真实的用户体验和网络上的“口碑”形成巨大反差时,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噬。大家会嘲笑说:“这钱花得真值,评论区比电影都精彩。” 这种“路人盘”的崩塌是控评无法挽救的。

  2.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现在的网民见多识广,对水军的套路越来越熟悉。那些格式统一、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的评论,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一旦被识破,“控评”本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黑点,显得“又蠢又坏”。

  3. 平台也在进化: 各大社交平台也在不断升级算法,打击水军账号。比如,一个新注册的账号、或者行为模式异常的账号(短时间内大量点赞、评论),很容易被系统识别并限制。虽然这是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争,但至少增加了水军的成本和难度。

  4. 物极必反: 过度的控评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当一个话题下,你完全看不到任何一条负面或中立的评论时,这本身就是最不正常的事情,反而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到底在掩盖什么?”

总结一下

所以,你可以把“水军”和“控评”看作是一种舆论的“兴奋剂”或“美颜滤镜”

它能在短期内,让数据和场面变得好看,影响那些不太关心这事儿的路人。但它无法改变事物本身的本质。一个好的东西,不需要控评也能获得好评;一个烂的东西,就算把评论区控得像“无菌实验室”,最终也只会在现实世界里翻车。

下次再看到清一色的好评或者奇怪的评论时,不妨多留个心眼,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创建时间: 08-08 21:18:04更新时间: 08-10 01: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