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KOLs)的“人设”是如何被精心构建的?我们看到的“真实生活”有多真实?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可以说是咱们这个时代冲浪的必备知识点了。我经常跟朋友聊这个,今天就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
网红(KOLs)的“人设”是如何被精心构建的?我们看到的“真实生活”有多真实?
刷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那些网红:有的每天都在世界各地旅行,住着漂亮的酒店;有的总能做出米其林大厨级别的饭菜;还有的,好像永远情绪稳定,能给你灌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
你可能会想:“哇,这日子过得也太爽了吧!” 或者 “为什么他/她就能活得这么通透?”
先别急着羡慕,咱们先聊聊这背后那套“精装修工程”——也就是“人设构建”。
一、“人设”的精装修工程:一步步造个“梦”给你看
你可以把一个网红账号想象成一个产品,而“人设”就是这个产品的品牌定位和包装。这个工程非常系统,绝对不是随心所欲地发几张照片那么简单。
1. 定位:找准赛道,贴上标签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像开一家店,你得想好卖什么。
- 美食博主? 那是走“人间烟火气”路线,还是“精致米其林”路线?
- 美妆博主? 是“平价彩妆大神”,还是“贵妇护肤专家”?
- 生活方式博主? 是“极简主义者”,“田园生活家”,还是“都市精英”?
这个定位一旦确定,之后所有的内容都会围绕它展开。比如一个“自律学霸”人设的博主,你基本不会看到他/她发通宵蹦迪的内容。
2. 视觉锤:让你闭上眼就能想到的那个画面
人是视觉动物。“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视觉符号来加深印象。
- 统一的色调: 你会发现很多网红的照片滤镜、色调都是统一的,比如莫兰迪色系代表温柔、高饱和度代表活力。这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
- 固定的场景: 比如总是在一个干净整洁的书房里分享知识,或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做早餐。
- 标志性穿搭/妆容: 比如某位搞笑博主总是戴着某个特定的假发,或者某位时尚博主总是以复古风示人。
这些视觉元素就像一个“锤子”,不断地把“人设”这个钉子敲进你的脑海里。
3. 故事线:人人都爱听故事
一个扁平的“标签”是留不住人的,必须有故事,有血有肉。
- “逆袭”故事: “我曾经也是个小透明,通过努力……” 这是最经典的剧本,能引发大量共鸣。
- “理想生活”故事: “我辞掉了996的工作,来到大理……” 这种故事贩卖的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感”,满足了很多人的向往。
- “伴随成长”故事: 从恋爱到结婚,从怀孕到生子,让你感觉像在追一部连续剧,见证他/她的人生。
这些故事不一定是假的,但一定是经过精心筛选、编排和讲述的。
4. 语言风格和互动模式:让你感觉“他/她懂我”
人设也体现在说话的方式上。
- “嘴替”型: 总是能说出你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话,帮你吐槽老板、吐槽生活,让你觉得“太懂我了!”
- “导师”型: 永远冷静、客观,给你分析问题,输出金句,让你感觉找到了人生明灯。
- “朋友”型: 亲切、接地气,会分享自己的糗事,评论区里跟你插科打诨,让你感觉像在和身边朋友聊天。
他们会通过回复评论、做Q&A、开直播等方式,强化这种感觉,让你产生情感连接,从一个路人粉变成铁杆粉。
二、那我们看到的“真实生活”,到底有多真?
聊完了“怎么建”,我们再来聊聊“真不真”。
结论先行:它不是纯粹的谎言,但它是被“编辑”和“美化”过的真实。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而不是一部纪录片。
- 电影: 有主角光环,有戏剧冲突,有漂亮的构图和配乐,剪掉了所有无聊、琐碎、平庸的日常。
- 纪录片: 可能会拍下主角早上睡眼惺忪、家里乱糟糟、因为小事和家人争吵的画面。
网红们展示给你的,就是那部“电影”。他们把生活里最高光的10%拿出来,精心打磨,然后循环播放给你看。
给你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 一张“不经意”的美照: 背后可能是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团队忙活了2个小时,从200张废片里选出来的唯一一张。那个“松弛感”的姿势,可能已经练习了半天。
- 一次“深夜emo”的长文: 可能不是真的情绪崩溃,而是一个运营策略。团队发现最近粉丝活跃度低了,需要通过展示“脆弱面”来拉近距离、提升互动。文案可能是团队反复修改过的。
- 一个“自用推荐”的好物: 背后是一份详细的商业合作合同(Brief),规定了必须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样的文案、露出产品的哪些卖点。他/她可能真的在用,但“爱不释手”的程度,可能就得打个问号了。
- 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直播: 镜头外,可能夫妻俩刚刚为“今天谁洗碗”吵了一架,孩子因为不想配合而哭闹了半天。但镜头一开,立刻切换到“幸福一家人”模式。
所以,你看到的“真实”,是一种“选择性的真实”。 他们没有撒谎说自己去了马尔代夫(而实际没去),但他们隐去了航班延误的烦躁、被蚊子咬了一身包的狼狈、以及这趟旅行是商业赞助的事实。
三、我们应该怎么看?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去讨厌或攻击网红,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更聪明的“观众”。
-
欣赏,但别沉溺。 你可以把网红的内容当成一种娱乐、一种审美参考、一种获取资讯的渠道。看到美好的东西,心情愉悦,这很好。但别把它当成生活的全部真相。
-
识别,但别苛责。 理解“人设构建”是他们的一种职业技能,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就像演员演戏一样,这是他们的专业。只要不传递恶意的、虚假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商业行为。
-
最重要的一点:别用你的生活后台,去对比他们的舞台前台。
这是最容易让我们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地方。你用自己乱糟糟的房间、没来得及洗的头、和伴侣吵架的真实日常(你的后台),去对比他们精心布置的家、完美妆容和“神仙爱情”(他们的前台),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记住,屏幕里的生活再光鲜,也只是被剪辑过的片段。而你手里正在经历的、有笑有泪、有苦有甜的完整生活,才是真正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