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我们如何看到一个更多元的世界?
哈喽,很高兴和你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很多关心世界的人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际新闻的“老网民”,我的看法是:
国际新闻报道中,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
这并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一个由历史、经济、文化和传播权力结构共同造成的结果。
为什么国际新闻报道,总感觉有点“西方味儿”?
你可以把国际新闻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舞台,但聚光灯的数量是有限的。谁拿着聚光灯,谁决定灯往哪儿打,就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而长期以来,这个“灯光师”的角色,主要由西方媒体扮演。
具体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 议程设置:告诉你“什么才是重要的”
- 打个比方: 巴黎街头一个小规模的环保抗议,获得的报道篇幅,可能远远超过非洲某个国家一次关乎国运的大选。为什么?因为主要的国际通讯社(比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都诞生于西方,他们的编辑和记者自然会更关心他们熟悉、且他们认为自己受众也关心的事。
- 结果就是: 我们的新闻首页,常年被欧美政治、经济和社會花边新闻占据。而亚非拉广大地区,除非发生了特大灾难(战争、饥荒、政变),否则很难进入主流视野,仿佛那些地方的人们平时都在“静止”状态。
2. 叙事框架:用“我的尺子”来量“你的世界”
- 这很微妙: 报道非西方国家时,西方媒体常常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比如,一个国家的改革,如果符合西方的自由市场模式,就会被赞扬为“拥抱民主”“走向开放”;如果不符合,就可能被贴上“专制倒退”“封闭保守”的标签。
- 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报道中东问题时,“亲西方”的武装派别可能被称为“温和反对派”或“自由斗士”,而“反西方”的则很容易被称为“叛军”或“恐怖分子”。用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事件性质的判断。
3. 信源选择:谁有资格“开口说话”?
- 在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时,你经常会发现,被引用的“专家”往往是来自欧美大学的教授、智库的研究员,或者是某个国际NGO的发言人。
- 当然,这些专家的观点可能很专业,但本地学者的声音、普通民众的看法却常常被忽略。这就像一群外国游客在讨论你家的装修风格,而你本人却没机会插话。
这种“西方中心主义”不是说西方记者都在故意“使坏”,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偏见。就像我们看自己家乡的新闻,总会觉得更亲切、更重要一样。但由于他们在全球传播格局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这种“地方性”的偏见,就被放大成了“全球性”的视角。
那我们怎么才能看到一个更“全景”的世界呢?
好消息是,现在我们有了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比以前容易多了。想看到一个更多元的世界,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主动“出击”,不能再被动地“投喂”信息。
这里有几个我个人一直在用的方法,分享给你:
1. 拓宽你的“新闻食谱”,别“偏食”
只看一家媒体,就像天天吃同一家外卖,营养肯定不均衡。试着把不同背景的媒体都加入你的阅读列表:
- 传统西方主流媒体: BBC, CNN, 《纽约时报》等。它们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制作精良,但要带着“他有他的立场”这个意识去看。
- 不同地区/国家的代表性媒体:
- 想了解中东视角,可以看半岛电视台 (Al Jazeera)。
- 想了解俄罗斯视角,可以看今日俄罗斯 (RT)。(当然,看RT时也要知道它代表官方立场)
- 想了解中国的声音,可以看CGTN或一些国内媒体的英文版。
- 欧洲大陆的视角,可以看看法国的法兰西24 (France 24),德国的德国之声 (DW)。
- 关键点: 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个“绝对客观”的媒体(它不存在),而是通过对比,看到不同立场和视角是如何呈现同一个事件的。这本身就非常有意思。
2. 当一个“文字侦探”,留意那些“关键词”
读新闻时,对一些描述性的词语要特别敏感。
- 比如,同样一群人离开自己的国家,什么时候被称为“移⺠ (Migrants)”,什么时候被称为“难⺠ (Refugees)”,什么时候又被称为“外籍人士 (Expats)”?这背后的含义天差地别。
- 留意形容词,是“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还是“债务陷阱”?是“果断的领导人”,还是“独裁者”?
3. 寻找“本地向导”,关注当地人的声音
除了看大媒体,我更喜欢在社交媒体(比如Twitter/X)上关注一些身处事件发生地的记者、学者、艺术家或普通人。他们的视角往往更鲜活、更接地气,能提供大通讯社新闻里看不到的细节和情绪。
4. 玩“大家来找茬”游戏:交叉验证
对于一个你特别关心的国际事件,试着找2-3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媒体报道来读。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在事实选择、引述对象、甚至是照片配图上都有巨大差异。这个过程,比看任何一篇分析文章都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媒体偏见”。
5. 跳出新闻,拥抱文化
新闻总是聚焦于冲突和问题。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如去看一部那个国家的电影,读一本那个国家作家写的小说,听听他们的音乐。文化是通往理解的桥梁,它能给你一个比新闻报道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视角。
总而言之,
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色彩斑斓的马赛克,而西方中心主义的报道,往往只给我们展示了其中的一小块,还用滤镜调了色。
我们能做的,就是凭着自己的好奇心,主动去寻找、去拼接那些被忽略的、色彩不同的碎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构建自己全球视野的最佳方式。当我们脑中的世界地图不再是模糊不清、充满偏见的,我们离一个更多元、更真实的世界也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