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级制度在创立之初,是否被设想为一份'永久'的、不可更改的名单?
关于波尔多红酒分级制度的“永久性”
嘿,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对红酒有点研究,尤其是波尔多的那些老规矩。简单说吧,这个分级制度指的是1855年的波尔多葡萄酒官方分级(Bordeaux Wine Official Classification of 1855),它主要是针对梅多克和苏玳地区的酒庄分的级,从一级到五级酒庄(Châteaux)。现在咱们来聊聊它创立之初是不是被想成一份“永久不变”的名单。
最初的设想:不是铁板钉钉的永久名单
据我了解,这个制度是1855年为巴黎世界博览会准备的。当时,拿破仑三世想展示法国红酒的牛逼之处,就让波尔多商会基于酒庄的声誉、历史价格和质量来排个榜单。简单点说,它更像是一份“当时的最佳推荐列表”,目的是帮买家和游客快速挑到好酒,而不是一份永世不变的圣旨。
创立的时候,没人说这是“永久的”或“不可更改的”。它只是个参考工具,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实际情况。想想看,那时候的酒庄情况会变啊——比如土壤、酿酒技术、主人换人啥的——所以制度设计上就没打算锁死。波尔多商会自己也知道,这东西得跟着时代走,虽然他们没明说要经常改,但也没说它是石头刻的。
实际上的变化:证明它不是一成不变
历史上,这个名单确实变过,虽然变化很少,但这就说明它不是“永久”的。举个最出名的例子:1973年,木桐酒庄(Mouton Rothschild)从二级升到一级。这事儿闹了好多年,酒庄老板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lobbying 了半天,才说服法国政府批准。另一个小变化是,有些酒庄合并或分裂过,名单也相应调整了。
当然,大部分酒庄的级别几百年没动过,所以很多人觉得它“几乎永久”。但从制度设计上看,它更像是份活的文档,能根据需要微调,而不是死板的名单。
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误解?
可能是因为这个分级太经典了,影响了全球红酒市场,大家都拿它当金标准用。加上法国人爱传统,改动起来超级谨慎,所以感觉上像永久的。但如果你看原始文件或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实用而生的,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总之,如果你是个红酒爱好者,别太纠结这个名单的“永久性”——它帮你入门很好,但真正的好酒还得自己尝尝看。有什么其他问题尽管问,我再分享点经验!